
正因为标题如此重要,很多编辑和作家在给作品拟题时才颇费心思。前些年,一个大型文学期刊登过这样一篇凄婉的小说:爸爸被“四人帮”打成了“黑帮分子”,抓进牢里,杳无音信;两个女儿受株连,被放逐到大草原,苦苦挨了几年。忽然有一天,爸爸来信了:他解放了,要两个女儿回北京见面。可是在那年头儿,谁敢批准这姐妹俩去北京?她俩偷偷地骑上一匹枣红马,穿越草原,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在一位老铁路工人的帮助下,爬上了一节运木材的火车。可是她俩抵达北京时,却已被途中的风暴夺去了生命。冰雪裹着她俩年轻的躯体,也凝结着她俩脸上即将见到爸爸的微笑。这篇小说原稿叫《迎春花》,那是因为作品里有好几处描写迎春花的缘故。稿子发排了,几个编辑都觉得作品质量一流,但标题确是末流的。一篇感人的作品很可能由于这么一个俗套的标题失去一批读者。想来想去,一位老编辑终于提起笔来,摘取了作品中的一句话,把题目改成了《凝结了的微笑》。这一改虚实并举、韵味顿出。“微笑”竟能“凝结”,不仅点明了作品描写的冰雪的背景,而且揭示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悲剧效果,是谁凝结了她俩的微笑?难道仅仅是自然界的冰雪吗?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于1892年为《北方杂志》写了一篇故事,最初题名为《一个故事》。不久,他觉得这个标题太平淡,便改为《佣人们》。后来他又觉得这个标题不能体现作品的内涵,也不能突出作品主人公的特点。经过反复琢磨,最后定为《跳来跳去的女人》。这个标题新颖、生动、贴切,既能吸引读者,又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主人公奥尔加.伊凡诺夫轻浮的性格特点。
我们课本很多标题堪称文章的眼睛。比如《鱼游在纸上》这个标题,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鱼是在水里游的,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同还能充分地表现聋哑人把鱼画得活灵活现的程度。再如《狱中联欢》这个标题,读者一接触它,就不禁想:监狱是囚禁犯人的地方,在狱中怎么会开联欢会呢?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愿望。读完文章后才领略到标题的妙。课文是写坚贞不屈的革命者用“联欢”的形式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以《狱中联欢》为题,不仅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能表现革命者具有乐观主义的精神和充满必胜的革命信念。
同学们,我们在写作实践中也要注意推敲文章的标题。那么怎样提高自己的拟题的能力呢?除了在写作中认真琢磨标题外,在读书的时候,也要精心研究文章的标题,哪个好,那个不好,为什么?日积月累,就能学到拟题的门道了,当你写文章时,活泼多姿的标题便会汩汩地流入笔端。
- 评论[支持者: 0 人 ,反对者: 0 人,中立者: 2 人] 查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