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切换浏览模式

生物器材论坛留言板『行业动态』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本版面所有帖子都要经过管理员审核方可发表)
用户名:   *您没有注册?
密码:   *忘记论坛密码?    标题采用“回复:XXX....”
主题标题:  *不得超过 100 个汉字
当前心情
上一页 发贴表情 下一页
内容
   Design  UBB模式  VIEW  HTML 自动修正
心情图片:
高级设置: 签名:不显示 显示 匿名   回帖通知:不通知 邮件通知 短信通知 邮件和短信通知
发贴小贴士:
① 标题尽可能简明扼要,内容尽可能说清楚事情,这样回复者才能明确并及时的回复
② 如果您希望帖子能被更多人所见,可以使用一些论坛道具,如吖噗鸡可以将帖子提升到第一页、救生圈可将帖子固顶部分时间、醒目灯可将标题变换颜色而醒目
③ 如果您急于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可发贴的时候选择悬赏金币贴,而当满足您的条件并回答正确的用户可以得到您的奖励
④ 如果您觉得自己的帖子有一定价值,或管理人员希望用户付出一定代价才能浏览相关内容,可发起金币购买贴
  
主题最新回顾(发布时间:2018-5-2 9:47:00)
--  作者:stella
--  再发Cell!曹雪涛院士三个月连发2篇Cell和1篇Nature

近年来,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进步明显,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中国科学家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也越来越多,即使是《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和《细胞》(Cell)这样的顶尖期刊也经常出现同期刊登多篇中国科学家研究成果的现象。

不过,研究成果能连续发表在Nature、Science和Cell上的课题组,国内却非常少。但是,对曹雪涛院士领衔的团队来说,似乎不是什么难事。

继1月26日发表一篇Nature、3月30日发表一篇Cell后,4月26日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领衔的研究组又在Cell发表一篇研究论文。短短三个月在国际顶尖期刊发文三篇顶尖论文,这样的高效率不得不令人惊叹。

全国最牛博导和最年轻的院士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关于曹雪涛院士的事迹,青塔曾多次报道。资料显示,曹雪涛院士1964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少将军衔,是著名的免疫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2018年1月担任南开大学校长。

他26岁时硕士论文太优秀被破格授予博士学位,28岁破格晋升为当时我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32岁晋升为博士生导师,33岁担任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35岁申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于41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指导的12位博士生入选全国优博,被称为“全国最牛博士生导师”。

此外,他还是当时我国最年轻的将军。更令人惊奇的是,这样一位顶尖的科学家却没有国外的学习经历,是个纯正中国本土培养的顶尖科学家。具体可查看青塔之前的推送(他不是海归,却是全国最牛博导和最年轻的院士!)

三个月连发2篇Cell和1篇Nature

曹雪涛院士研究团队一直以科研成果丰硕而著称。2018年以来短短几个月,曹雪涛院士领衔的团队在免疫学领域连续取得多项重大进展,已发表2篇Cell和1篇Nature,此外还包括Nature Immunology等Nature子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4月26日,曹雪涛研究组在Cell发表题为“Self-Recognition of an Inducible Host lncRNA by RIG-I Feedback Restricts Innate Immune Respons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免疫应答调节中的非规范自我识别模式,并展示了诱导性“自我”lncRNA作为有效分子诱饵的重要作用,其活跃地饱和RIG-I结合位点以限制“自我“RNA诱导的先天性免疫反应并维持免疫稳态,在炎症性疾病管理中具有潜在用途。

另外,2018年3月30日,曹雪涛研究组发表题为“Tumor-Induced Generation of Splenic Erythroblast-like Ter-Cells Promotes Tumor Progressio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结果证实人类HCC患者中存在脾artemin阳性的Ter细胞,并显示血清artemin升高与预后不良相关。曹雪涛研究组表明Ter细胞和分泌的artemin在癌症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预后和治疗意义。

同时2018年1月26日,曹雪涛研究组在Nature发表题为“Tet2 promotes pathogen infection-induced myelopoiesis through mRNA oxidatio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先前未知的Tet2在表观遗传转录水平的调节作用,在哺乳动物系统感染期间通过降低mRNA中的5-mC,促进成骨细胞生成。此外,胞嘧啶甲基化对双链RNA形成和mRNA中Adar1结合的抑制作用揭示了其在哺乳动物系统中的新的生理作用。

(部分内容来源:iNature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1998-202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页面执行时间 0.09082 秒, 6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