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切换浏览模式

生物器材论坛留言板『闲聊灌水』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本版面所有帖子都要经过管理员审核方可发表)
用户名:   *您没有注册?
密码:   *忘记论坛密码?    标题采用“回复:XXX....”
主题标题:  *不得超过 100 个汉字
当前心情
上一页 发贴表情 下一页
内容
   Design  UBB模式  VIEW  HTML 自动修正
心情图片:
高级设置: 签名:不显示 显示 匿名   回帖通知:不通知 邮件通知 短信通知 邮件和短信通知
发贴小贴士:
① 标题尽可能简明扼要,内容尽可能说清楚事情,这样回复者才能明确并及时的回复
② 如果您希望帖子能被更多人所见,可以使用一些论坛道具,如吖噗鸡可以将帖子提升到第一页、救生圈可将帖子固顶部分时间、醒目灯可将标题变换颜色而醒目
③ 如果您急于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可发贴的时候选择悬赏金币贴,而当满足您的条件并回答正确的用户可以得到您的奖励
④ 如果您觉得自己的帖子有一定价值,或管理人员希望用户付出一定代价才能浏览相关内容,可发起金币购买贴
  
主题最新回顾(发布时间:2010-5-19 16:21:00)
--  作者:dnyc
--  

没听过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主题最新回顾(发布时间:2010-4-6 13:44:00)
--  作者:海灵儿
--  

想起以前舍友称我“老大”,也很亲切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主题最新回顾(发布时间:2010-3-18 9:35:00)
--  作者:equip
--  “泡友”的称呼很甜
 

“泡友”的称呼很甜

作者:王佳彦


“泡友”的称呼在中国词语中是没有的,然而从
196933日起我们徐汇区几千名老三届知青以及后来杨浦、闸北的广大知青来到黑龙江省嫩江县七星泡农场后,我们就把在七星泡的战友统称“泡友”,一叫就是40多年。

我这一生有许多社交的圈子,同窗的叫同学,共事的谓同事,通过某种关系认识的为朋友,农场的就称泡友。同学有的淡忘,有的常聚,但人数也就一二十。话题无非就是学校的故事、而后的经历和当今的现状。同事谈的最多的是奖金、待遇、张三、李四,以及劳累单调的工作。 真心如铁的朋友,有的常聚,有的难得有个电话,但是有求必应。朋友不管怎么样,它是一个典型的人以群分的圈子。惟独我们当年一块下乡的兄弟姐妹,就是我们所谓的“泡友”,只要在一起就是一个节日,那是够我们每一个知青享用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回想四十年前,我们这些文革时代的热血青年,离家远行,大多都负有使命感,在那艰苦的年代我们战天斗地,困苦的生活把我们连接在一起,不同的出身在那已经被淡忘,不同的性格被彼此包容。在远离父母的岁月我们这些二十岁左右的青年相互照顾结下了深深的情谊。有时一件平淡的小事令我们终身难忘。有时一句简短的关爱让我们激动不已。就是这样一个集体让我们战胜了许多困难。几年以后知青的命运发生了变化,有的当了兵,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前往南方插队,有的病退返了城,有的在当地成了家。随着时代的变迁,几乎所有的知青都离开了北大荒农场。又过了几年,大多又回到了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于是有的顶替、有的继续读书、有的应聘新的岗位,有的出了国,时代的大变革使每个人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在国有的、外资的、民营的各显身手,政府机构、教育系统、金融领域、文化部门各领风骚,上海、内地、香港、国外的各有千秋,各种头衔显示了成功,当然转制的、合并的、动迁的、破产的、重组的也使一些人黯然下岗,身份不同了,但在“泡友”的称呼下,我们这些人依然如当年那般亲热,当安保的可以搭在CEO肩上笑谈制度,做小本经营的和银行高管共话经济,海外的中产阶级与下岗工人共叙人生, “泡友”的身份使我们的心紧紧相连。这般亲热,彼此交心只有下过乡的才能有,如此无忌,相互理解只有当过知青的才会这般。

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的一场运动,但对我们来说不啻是一个锻炼,它使我们懂得在人生的路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它使我们知道患难时期结下的友谊的珍贵,更使我们会加倍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如今我们这一代人大多都步入花甲之年,但刻骨铭心的过去将伴随我们走向明天。因为“泡友”的称呼永远很甜。

注:作者原系上海影城付总经理


Copyright ©1998-202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页面执行时间 0.08496 秒, 6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