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切换浏览模式

生物器材论坛留言板『行业动态』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本版面所有帖子都要经过管理员审核方可发表)
用户名:   *您没有注册?
密码:   *忘记论坛密码?    标题采用“回复:XXX....”
主题标题:  *不得超过 100 个汉字
当前心情
上一页 发贴表情 下一页
内容
   Design  UBB模式  VIEW  HTML 自动修正
心情图片:
高级设置: 签名:不显示 显示 匿名   回帖通知:不通知 邮件通知 短信通知 邮件和短信通知
发贴小贴士:
① 标题尽可能简明扼要,内容尽可能说清楚事情,这样回复者才能明确并及时的回复
② 如果您希望帖子能被更多人所见,可以使用一些论坛道具,如吖噗鸡可以将帖子提升到第一页、救生圈可将帖子固顶部分时间、醒目灯可将标题变换颜色而醒目
③ 如果您急于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可发贴的时候选择悬赏金币贴,而当满足您的条件并回答正确的用户可以得到您的奖励
④ 如果您觉得自己的帖子有一定价值,或管理人员希望用户付出一定代价才能浏览相关内容,可发起金币购买贴
  
主题最新回顾(发布时间:2006-11-25 20:53:00)
--  作者:YANGYANG
--  
是的!可喜可贺!

主题最新回顾(发布时间:2006-11-24 13:22:00)
--  作者:equip
--  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显现强劲发展势头[转帖]

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分析,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在17个重要研究方向中,2001至2005年共有16个研究方向的论文总量进入世界前10名,绝大多数研究方向的被引次数开始进入世界前15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5年中国学者在生命科学顶尖杂志Cell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篇。这是中国生命科学在沉寂了25年之后迸发出的原始创新能力。据悉,在此之前的25年中,中国仅有一篇论文在Cell上发表。另外,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还有许多具有应用价值的原始性研究成果已形成重要专利。

《科学时报》记者从中科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局获悉,2006年以来,仅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已在《科学》、《自然》及其系列、《细胞》及其系列和《植物细胞》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6篇高质量论文;申请专利103项,其中申请国际专利16项;获得专利授权34项,其中33项为发明专利;还获得4个新药证书、6个新药临床批文。

通过网络查询,记者还看到,刚刚组建4年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06年也在《自然》和《植物细胞》杂志上分别发表了1篇论文。

科技部基础司总结发现,中国科学家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脑与认知科学及神经科学领域,提出拓扑性质知觉理论并提供了生物学上的证据,挑战了传统的初期特征分析理论,获得国际同行广泛认可;开创了果蝇面对两难线索的抉择研究,在果蝇学习记忆机制方面取得突出进展;揭示吗啡镇痛作用的新原理,突破了以往对痛觉调控系统的传统认识,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蛋白质结构研究方面,先后完成了菠菜捕光复合体II(LHCII)、线粒体呼吸膜蛋白复合物Ⅱ、SARS冠状病毒系列蛋白、假尿嘧啶合成酶H/ACA完整复合物等蛋白复合物的三维晶体结构解析。一批膜蛋白和复合蛋白三维结构的成功解析,表明我国在蛋白质结构生物学方面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在遗传学研究方面,发现了一个可高效用于哺乳动物的转座因子系统PB转座因子,为哺乳动物遗传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鉴定基因功能的效率,获得同行高度评价。

在重要农作物基础研究方面,水稻基因组测序的研究已经被同行引用700余次,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发现并首次克隆出水稻分蘖基因MOC1,阐明了水稻分蘖调控的分子机理,对提高水稻等禾本科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发现了拟南芥植物钾离子通道的分子调控机制,在改良植物钾营养性状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通过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发病机制的研究,建立了联合靶向治疗APL的治疗手段,使初发APL成为第一种可能治愈的癌症;在SARS、禽流感等新发重大传染病的病源生物学、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机制、病原变异及防治技术方面取得系列进展,明显提高了我国应对突发传染病的能力。

此外,中国科学家还开展了《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和《中国孢子植物志》的编研工作。经过几代人努力,《中国植物志》80卷126册已全部出版完成,并正在编辑英文版。“三志”的编制,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重要资料,对中国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大意义,对生命科学大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科技部基础司司长张先恩认为,中国生命科学表现出的喜人态势,得益于政府对生命科学的重视,得益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教育部“985”工程在科研平台方面给予的高强度投入。这些都使中国科研实验设施和研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使中国生命科学一步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原始性创新能力增强,并正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Copyright ©1998-202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页面执行时间 0.10547 秒, 6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