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本站是一个提供生物仪器设备和耗材、化学试剂、实验动物信息的专业网站,为国内的生命科学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医院实验室,生物工程,生物医药产业消费者提供最全面、最周到的器材采购导航服务。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转帖]读博你后悔了吗——中国博士生存群像谱

1楼
海洋之星 发表于:2015-6-16 10:20:00
摘要:博士,高学历的代名词,也是未来科技的生力军。他们中有许多人在自己日夜奋斗的研究领域,披星戴月,早起晚归。顶着来自学业、家庭甚至社会上的压力,博士们时刻提醒自己“再逼自己一把”。 这个群体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作了一组处于不同科研阶段的博士群像采访,这其中,或许也有你的影子。
 
 
博士1——小凡:太费劲了,不大值
专业方向:环境科学  状态:博士二年级,已婚
《中国科学报》:博士二年级了,你觉得现在忙吗?累吗?辛苦吗?
小凡:简单说吧,都是肯定的。
《中国科学报》:那你后悔吗?
小凡:有点。就是觉得(读下来)太费劲了,不大值。
《中国科学报》:待遇不够好?
小凡:不是待遇的事,就是觉得投入和回报不是很满意。
《中国科学报》: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科研?
小凡:有想过。就是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无法实现,我觉得不是自己或科研本身的原因。
《中国科学报》:你觉得阻碍你实现目标的原因是什么?
小凡:什么都得听“老板”的,让干什么就得干什么,要想有点进展或成果好像就是人家的施舍,动不动就“延期”“别毕业了”威胁你,好像我们欠他们的,一点话语权和主动权都没有。
《中国科学报》:如果遇到一个好的导师,给一个自由的环境,会不会好很多?
小凡:或许吧。
 
博士2——文小刀:没着没落的感觉让人更脆弱
专业方向:食品安全快速检测  状态:博士二年级,未婚
《中国科学报》:博士二年级应该是最忙的时候,又要做实验,又要写论文。现在感觉到有压力吗?论文进展如何了?
文小刀:压力当然会有,现在发了一篇。
《中国科学报》:平时怎么排解压力?
文小刀:撸串、玩游戏、和女朋友一起吃大餐,总之就是各种“嗨”。
《中国科学报》:你这个专业,就业压力应该不大吧?有什么规划?
文小刀:也有,就看想不想得开。我们有点偏应用,去高校没有太大竞争力,去事业单位还可以,也可以去企业。
《中国科学报》:许多单位提供给博士的岗位,一般都会有安家费的吧。
文小刀:要看地方和学校吧,听说去深圳的话政府还有补助。
《中国科学报》:打算留北京吗?
文小刀:暂时没有,找工作时再看看,尽量不在北京。我倾向去沿海地区,以后要享受生活和工作。
《中国科学报》:现在不享受?
文小刀:起码在北京没有感觉到舒服和自在。现在一个月只有3000块钱怎么享受?一个固定的住处都没有怎么安定和舒服?
《中国科学报》:据我了解,你这个待遇还算不错的。
文小刀:博士不只是承担了科研上的压力,还有社会压力、家庭压力。二十八九岁的人了,有时候也特别想拥有一个温馨的家的感觉。
《中国科学报》:其实工作之后也同样有这些压力。
文小刀:但是现在这样没着没落的感觉让人更脆弱。
《中国科学报》:所以就看是不是享受读博士这个过程。
文小刀:享受?我猜你去问几十个博士,估计也就一两个性格上的确适合的哥们会说享受吧。
 
博士3——Dylan:算是个科研民工,累点
专业方向:物理海洋学 状态:博士四年级,已婚
 
《中国科学报》:今年博四了?延期一年吗?
Dylan:我是第一年在国内,然后去美国待了两年,回来开始写相关研究论文,今年六月份正式毕业。
《中国科学报》:你的博士生涯听上去挺有趣的,平时忙吗?你觉得你博士读得累吗?觉得辛苦吗?
Dylan:忙、累,但还算不上辛苦,挺开心的。
《中国科学报》:为什么?
Dylan:比我们这一行更辛苦、更累的有很多,我觉得我的工作还是很有意义的,自己也感兴趣。
《中国科学报》:所以你认为读博这段经历还是很令人回味的是吧?
Dylan:这个也分人吧,有的同学读得看起来挺开心,当然也有很多像我这样,整天蹲在办公室(调代码)。算是个科研民工吧,就是累点,但是不用风吹雨淋、饥一顿饱一顿的。
《中国科学报》:但是想出成果,不就得坐得住、沉得下吗?付出才会有回报。
Dylan:科研工作可能与其他工作不太一样。一般工作可能下午下了班能回家看看电视,谁像我们半夜三更的还在这提交脚本。
《中国科学报》:以你的经历,关于读博还是工作,你给你师弟师妹们的建议是什么?
Dylan:男生的话无所谓,因为我没听说过找不到工作的男博士,特别是物理海洋专业的;女生的话,还是慎重读博吧。
 
博士4——小中哥:“熬”过来的感觉挺好
专业方向:环境科学(研究方向为分析化学) 状态:博士三年级,未婚
《中国科学报》:你的微信头像是用“脸萌”做的卡通形象,上边还有一句“论文论文,我要发论文”。发论文的压力给你带来很大困扰吗?
小中哥:是啊。博二的时候非常辛苦,不瞒你说,基本上每篇论文都要被拒4~5次,真是太悲惨了,那段时间一直失眠。
《中国科学报》:想过放弃吗?
小中哥:怎么放弃?没有那个勇气啊!放弃也没有退路。
《中国科学报》:那你是怎么熬过那段岁月的?
小中哥:我就每天早上起来去跑步,靠跑步提高自己的状态。每天跑完步精神状态就会好,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运动完了心情也会好点。如果哪天没有去锻炼,会感觉比较萎靡。
《中国科学报》:压力大的时候,会不会想如果不读博士,可能不会过这样的生活?或者你身边同龄的人可能已经成家立业了,而你还在为发论文而苦恼不堪。会不会后悔?
小中哥:你说的这些肯定也有想过,但是倒没觉得后悔。当时一个想法就是,总会熬过来、总会毕业的,只是最终结局好坏的问题。
《中国科学报》:马上就要毕业了,感觉如何?
小中哥:感觉这一路是挺辛苦的,但熬过来感觉还是挺好。有得必有失,选择了总要放弃一点什么是吧。或者说,总要付出点什么,才能得到点什么。
《中国科学报》:你觉得读博士这几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小中哥:最大改变是更加自信了,有勇气应对未来的挑战,承受力更强了,遇到困难也不怕了。
《中国科学报》:很多人反映博士生待遇不高,你有这方面的感触吗?
小中哥:还行吧,勉强养活自己。比以前(硕士研究生)好多了,我个人比较知足。
《中国科学报》:你这个心态很赞。工作现在怎么样了?
小中哥:准备陕西一所大学食品学院的科研教学岗,除了做科研,还讲点课。
《中国科学报》:有安家费吧?觉得还满意吗?
小中哥:有,也有科研启动经费,不过数额都不大,西安那边给的都不多。
 
博士5——安雯:作为女博士,我觉得值
专业方向:分析化学 状态:博士毕业2年,现在H省医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已婚
《中国科学报》:从你的履历上看起来,硕士然后博士,接连发了好几篇不错的文章,你当年的科研工作应该很顺利。你有这样觉得吗?
安雯:嗯,这要说起来真的很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作为她的第一个学生,她为我付出了很多,也教会我很多。我们经常一起做实验,从她那儿学会了很多科研技能,可以说,是她手把手把我领上科研这条路的。
《中国科学报》:这么说来,你应该很少感觉到压力。
安雯:压力当然还是有的,特别是在博士期间。在我们课题组,基本上人人都有压力。
《中国科学报》:作为一位女博士,你有没有羡慕过那些早早成家的女孩子?
安雯:我刚开始上研究生的时候就打算要读博士了,所以这方面还真的没有感觉到过失落。
《中国科学报》:工作后你还在继续自己的科研课题吗?
安雯:差不多。不过还没完全开始,这边实验条件还有些欠缺,需要自己慢慢搭平台。
《中国科学报》:相比你现在的收入水平,你觉得读博的时候实验室给你的待遇怎么样?
安雯:我觉得还可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中国科学报》:所以你应该是没理由放弃科研。没有过放弃的念头吧?
安雯:的确没有。我一直心里憋着股劲儿,心想一定要做出点东西,后来也算如愿了。
《中国科学报》:你觉得从事科研给你生活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安雯:我觉得性格完整了,也变得更加自信了,觉得凡事只要付出,即使结果不那么满意,也值了。
《中国科学报》:你在读博士的经历中,哪件事情最让你难以忘怀或者对你触动最大?
安雯:我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当时心里美极了。
《中国科学报》:结合你的硕博经历,你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给科研路上的师弟师妹一点建议吧。
安雯:能坐得住的人才适合搞科研。一旦选择这条路,要多看文献、腿勤快点、嘴甜一点,多向师兄师姐和老师请教,少走弯路。
 
 
记者手记
读博之路并非“暗无天日”
 
在采访博士这个群体中,记者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的痛苦正如科学网博主吴楷喆在他的博文《博士为什么会有种失落感》中所云:“前进,愈发的对学术失望。后退,却发现经济上被同龄的玩伴远远地甩在后面。这种进退失据的无奈才是真的痛苦,这不是由于博士本身造成的,而是现在的科研体制、教育模式和产业结构综合造成的。”
就这个话题记者采访了一位要求匿名的中科院院士(下称Z院士),他认为这其中既存在中国的现实问题,也存在学生个人的问题,而且各种问题错综交织,并不容易厘清主次。
Z院士首先从博士自身分析说,做科研,如果是特别喜欢,想成为科学家,就要对社会的压力淡然一些;如果不是很喜欢、仅作为一种职业选择,也无可厚非,应将这些压力理解为早期投入更多。
“在这个阶段,无论男女博士,都应该有这个心理准备。念博士是发不了财的。你可以申请奖学金或者做助教,但这些钱只够基本生活,因为毕竟还在学习阶段。”Z院士说。
Z院士希望博士生在决定读博之前,一定要思考清楚一个问题:我是不是真的适合做科研。
“学习好不一定适合做科研,善于考试的学生到了科研阶段,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等科研上需要的综合能力可能一般。”Z院士认为,这其中道理并不难理解,但很多学生往往存误解。
从培养环境的角度,Z院士也针砭时弊,提出了问题。
“我们的博士一旦考上,基本上没有淘汰机制。实际上如果有一个淘汰机制,念不了博士的学生被淘汰掉,是长痛不如短痛。”Z院士指出,实际上现在我们的科技队伍有些庞大或臃肿,导致许多人只能做一些重复、低端的工作,“实际上也是浪费资源”。
另外,Z院士也指出,中国的社会文化是“得过且过”:多数导师不愿意“卡”学生——开题报告,通过;中期考核,通过;毕业论文,通过。“如果能在开题阶段发现问题,我们博士生不至于那么痛苦。”
Z院士将此现象评价为:“该严的不严,不该严的太严”。“严”指的是对论文的数量等的要求太过“一刀切”,“不严”即为淘汰机制,“有点本末倒置了”。
然而,即使有淘汰机制,博士们也无路可退:博士读一年退出,他连应届硕士毕业生都不算,“不是应届户口都不好解决”。
导师在学生进阶过程中理应扮演重要角色。但是,许多导师失位缺位现象严重。Z院士指出,有的导师自己拉一堆项目,然后招一堆学生,这些学生就是帮他干活的,真正的培养无从谈起。
而另一个极端是,有些优秀的导师,招不到优秀的学生。“这其中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机制的问题。许多同学毕业后倾向于选择留校做博士后或其他,我认为应该多跳出来看一看。”Z院士说,而我国现行的博士后制度程序烦琐,也让博士们“懒得折腾”。
此外,Z院士认为人们对博士、博士后的认识无形中也会给博士生压力:“博士是一个系统学习过程,是为未来工作作准备的。而许多人更多地把那顶博士帽视为台阶或敲门砖。”
分析完上述问题,Z院士并不认为读博之路就“暗无天日”,相反,他认为只要学生自己认为真的是“那块料”,“我相信在如今中国,以我们现阶段科研水平、科学素质方面的潜力,绝对是有机会的”。

来源:【中国科学报周末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6-16 10:24:37编辑过]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1998-2025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12500 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