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假科学
揭露腐败、剽窃和欺诈
美国《新大西洲》2006年夏季号
中国计算机科学家陈进的堕落成了国际头条新闻。他在2003年曾因开发出一
种威力强大的新芯片而被誉为民族英雄,但是交通大学在认定他盗用摩托罗拉已
有芯片冒充成果之后将其开除。未获得广泛报道的还有今年早些时候,四川大学
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被指控捏造了两篇癌症免疫学论文的数据。病理
学家司履生告诉《基督教科学缄言报》说,在他产生怀疑,向魏索取证据以核实
其研究结论后,他遭到拒绝,并开始收到威胁电话。“我要警告年轻学者伪造研
究的危害性,”司告诉《缄言报》说,“其伪造很明显,谁都知道。”
同样未在西方获得广泛报道的还有丘小庆事件。这位四川大学的教授在去年
被指控伪造了2003年发表在重要刊物《自然·生物技术》上的一篇论文的成果;
丘的六位共同作者要求该刊物将他们的名字从论文中取下,声称他们“对这一学
术造假感到震惊”,他们是由于理解英语的能力有限,被丘利用了。
刘登义事件在中国之外也鲜为人知。刘是安徽师范大学的副校长,在2005年
他被指控冒充四篇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论文作者。其中的三篇论文并不存在。在
该指控出现在网上之后,这些论文从刘的履历中消失了,但是他并未面临着任何
处理。
这些事件之所以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的剽窃和科学
造假没有太大的新闻价值。这个经济正处于巨大增长之中的国家开始重视科技发
展,与此同时学术造假也以惊人的频率出现。在未来的15年中国科研经费计划增
加到4倍,增加的经费主要集中投入到大领域的“大项目”,例如纳米技术。中
国科学院的一名政策专家希望这将会使中国“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转变为一个世
界强国”。此外,经费还主要投入到对民族自豪感关系重大的太空探索项目。为
了减少对外国进口的依赖性,北京政府发布的最新5年计划强调科学技术“创
新”。
不幸的是,有些中国科学家的工作已被证明恰恰是创新的反面:草率从事、
复制他人成果或成果根本就不存在。政府想在一夜之间变成科技强国的愿望迫使
中国科学家以过快的速度做出突破,常常没能符合研究规范的要求。学术评估和
资金分配往往是根据发表的成果的数量,很少看其质量和真正的价值。学者想要
保留其职务,就要发表数量多得不合理的论文,同时政府部门也在对他们进行审
核,确保国家投资产生回报。另两个主要因素——强调对上级几乎绝对的服从而
忽视批判性思维方法的教育体系和臭名昭著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也养成
了剽窃行为很少被报道、更少被处置的文化气氛。
并非科学领域才有问题;其他学术领域也受影响。《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
封面文章《高校的非典型腐败》估计在今年研究生将被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发
表53万篇论文。其中,可能只有2万篇会真正够格在中国1500份受承认的学术期
刊上发表,其他的作者会或者采用贿赂的方式,或者在“黑市”冒牌期刊上发表。
而正如《中国日报》所述,科技部对180名中国博士生的调查表明,多达60%的
人承认交钱发表论文,另有60%的人剽窃他人的工作。
另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在履历中列出并不存在的论文,就像前面提到的刘登义
受到的指控。至少有另两个地位显赫的研究人员——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
辉和同济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杨杰——最近都因为伪造履历而被开除。但
是由于种种原因,揭露和处罚都只是例外。大学领导因为担心学校名誉受损和丧
失资金,宁愿对不正当行为视而不见。而没有来自机构的支持,科学界人士也没
有兴趣去相互质疑。
2006年5月,在一封“关于中国科学研究诚信的公开信”中,120名在美国的
华人科学家呼吁中国建立“公平的规则和权威的的机制来维系和保护中国学术研
究的道德诚信”,包括在机构和政府两个层次进行监督。这封信呼吁开设有关科
研道德的必修课,建立避免恶意诽谤的适当调查程序和进行无罪假定。科技部对
此反应缓慢,先是声称不知道该信的存在,后来又含糊地保证要对资金分配和监
管进行改革。也许是由于担心有关丑闻的国际报道会从涓涓细流变成洪流,在7
月初,科技部发布措辞强硬的声明,保证要公布被认定造假的科学家的丑行。
同时,互联网上信息的民主化——在中国未被审查和管制的范围内——也使
得公众日益注意到该国的科学丑闻。有关剽窃争议的信息交换所是“新语丝”网
站,它由美国培养的生物化学学者、真名方是民的方舟子负责管理,已记录了
500多起学术造假的指控。这个网站在中国被屏蔽,但是它的内容通过镜像点在
中国可以读到。方博士认为是新语丝的揭露导致刘辉和杨杰被开除,合肥工业大
学教授杨敬安由于剽窃国外论文被开除党籍,以及几名研究生被开除。新语?棵?
天更新发布对不正当行为的揭露,往往是从那些害怕公开揭露会丢掉工作的实验
室内部人员那里得到的线索。方博士在致《新大西洲》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解释说,
虽然没有消息提供者的允许他不会公布其名字,但是他不接受匿名举报,并且要
求提供证据,在公布指控之前自己也会做一些调查。
然而,有些批评者争论说方博士的所作所为只是让情形变得更加糟糕。有一
篇质问“谁监督监督者?”的网上文章引用一些科学家的担忧说,新语丝会伤害
无辜的科研人员的名声和职业。一旦公开的指控被证明是没有根据的,就像偶尔
曾经出现过的那样,方博士告诉我们他会发表更正和道歉。无论如何,绝大多数
的指控都没有被正式确认或澄清;在政府甚至不承认这个监督网站的存在的国家,
受到揭露的科学家很少面临任何后果。
方博士预测说,媒体的关注会迫使政府建立一个调查和处理不端行为的部门,
但是这样的机构很可能也会像其他政府部门一样面临着内部腐败和混乱。“调查
不端行为和腐败的程序应该公正和透明,调查结果必须公开,”他告诉我们,
“中国学术不端现象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在我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之
前,中国社会必须有一个根本的改变。……我们需要有一个民主的政府,独立的
科研教育体制和新闻自由。”方博士警告说,如果没有这些根本的改变,中国科
学创新的未来看来会比较黯淡。
(方舟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