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本站是一个提供生物仪器设备和耗材、化学试剂、实验动物信息的专业网站,为国内的生命科学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医院实验室,生物工程,生物医药产业消费者提供最全面、最周到的器材采购导航服务。
共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8000元的哥”不可复制

1楼
Thermobs 发表于:2006-3-24 22:34:00
“8000元的哥”不可复制

  一篇题为《出租司机给我上的MBA课》的个人博客广为传播,“一个月可以赚8000元”的司机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昨天,大众出租汽车公司证实了这位“神秘的哥”是该公司的老驾驶员臧勤,大众出租还表示,将请他对全公司司机进行业务培训。   对此,不少网民却表示担心:这位的哥的“生意经”说来说去就只有两个字———挑客。假如每位出租车司机都像臧勤一样精明,避开高峰时段拉客,或者挑选地点拉客,那么上海“打车难”状况将愈演愈烈。   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笔者认为,不会!   在上海的出租汽车行业,驾驶员平均月收入在2000元到3000元之间。臧勤能月赚8000元,应该归功于他从业17年积累的职业水准。有人说,所谓职业水准,应该是80%的精湛技艺,加上15%的特立独行的认知与坚持,以及5%的灵光闪烁,缺一不可。如果没有长期对一份工作的专注投入,就不可能掌握做好它所需的技能,没有必备的技能就谈不上特立独行的认知,没有特立独行的认知,就不会灵光闪烁。因此,臧勤所拥有的本领是其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同行不可能轻易“克隆”成功。   退一万步说,即使所有的哥都能掌握臧勤的“挑客生意经”,也不会加剧“打车难”状况。众所周知,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具有自然调节的功能。假设所有“的哥”都学会了臧勤的经验去挑选“长途业务”,那么“长途业务”势必供不应求。这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机会成本”选择问题:是继续苦苦等候“长途业务”,还是转而“跑量”搭载短途客?相信大多数驾驶员都会选择后者,市场也就会重新回归理性平衡。   笔者担心的是,“8000元的哥”的故事会影响一些出租车驾驶员的心态:“人家能月赚8000元,为什么我只有2000多元?”对于缺乏职业水准的驾驶员而言,快速增收的途径就是“加班营业”。笔者曾经有过一次乘坐“疲劳车”的惊魂经历:驾驶员连续营业近20个小时,一边开车一边瞌睡,额头撞上方向盘仍浑然不觉,险酿事故。在此,笔者要劝告各位的哥,月赚8000元的臧勤只是个别现象,以他作为攀比对象,实不可取。

2楼
equip 发表于:2006-3-25 20:48:00

出租司机给我上的MBA课 Posted on 2006-03-15 01:14 刘润 阅读(34571) 评论(206) 编辑 收藏 我要从徐家汇赶去机场,于是匆匆结束了一个会议,在美罗大厦前搜索出租车。一辆大众发现了我,非常专业的、径直的停在我的面前。这一停,于是有了后面的这个让我深感震撼的故事,象上了一堂生动的MBA案例课。为了忠实于这名出租车司机的原意,我凭记忆尽量重复他原来的话。

“去哪里……好的,机场。我在徐家汇就喜欢做美罗大厦的生意。这里我只做两个地方。美罗大厦,均瑶大厦。你知道吗?接到你之前,我在美罗大厦门口兜了两圈,终于被我看到你了!从写字楼里出来的,肯定去的不近~~~”

“哦?你很有方法嘛!”我附和了一下。

“做出租车司机,也要用科学的方法。”他说。我一愣,顿时很有些兴趣“什么科学的方法?”

“要懂得统计。我做过精确的计算。我说给你听啊。我每天开17个小时的车,每小时成本34.5元……”

“怎么算出来的?”我追问。

“你算啊,我每天要交380元,油费大概210元左右。一天17小时,平均每小时固定成本22元,交给公司,平均每小时12.5元油费。这是不是就是34.5元?”,我有些惊讶。我打了10年的车,第一次听到有出租车司机这么计算成本。以前的司机都和我说,每公里成本0.3元,另外每天交多少钱之类的。

“成本是不能按公里算的,只能按时间算。你看,计价器有一个“检查”功能。你可以看到一天的详细记录。我做过数据分析,每次载客之间的空驶时间平均为7分钟。如果上来一个起步价,10元,大概要开10分钟。也就是每一个10元的客人要花17分钟的成本,就是9.8元。不赚钱啊!如果说做浦东、杭州、青浦的客人是吃饭,做10元的客人连吃菜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撒了些味精。”

强!这位师傅听上去真不象出租车司机,到象是一位成本核算师。“那你怎么办呢?”我更感兴趣了,继续问。看来去机场的路上还能学到新东西。

“千万不能被客户拉了满街跑。而是通过选择停车的地点,时间,和客户,主动地决定你要去的地方。”我非常惊讶,这听上去很有意思。“有人说做出租车司机是靠运气吃饭的职业。我以为不是。你要站在客户的位置上,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这句话听上去很专业,有点象很多商业管理培训老师说的“put yourself into others' shoes.”

“给你举个例子,医院门口,一个拿着药的,一个拿着脸盆的,你带哪一个。”我想了想,说不知道。

“你要带那个拿脸盆的。一般人病小痛的到医院看一看,拿点药,不一定会去很远的医院。拿着脸盆打车的,那是出院的。住院哪有不死人的?今天二楼的谁死了,明天三楼又死了一个。从医院出来的人通常会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健康才最重要。那天这个说:走,去青浦。眼睛都不眨一下。你说他会打车到人民广场,再去做青浦线吗?绝对不会!”

我不由得开始佩服。

“再给你举个例子。那天人民广场,三个人在前面招手。一个年轻女子,拿着小包,刚买完东西。还有一对青年男女,一看就是逛街的。第三个是个里面穿绒衬衫的,外面羽绒服的男子,拿着笔记本包。我看一个人只要3秒钟。我毫不犹豫地停在这个男子面前。这个男的上车后说:延安高架、南北高架~~~还没说后面就忍不住问,为什么你毫不犹豫地开到我面前?前面还有两个人,他们要是想上车,我也不好意思和他们抢。我回答说,中午的时候,还有十几分钟就1点了。那个女孩子是中午溜出来买东西的,估计公司很近;那对男女是游客,没拿什么东西,不会去很远;你是出去办事的,拿着笔记本包,一看就是公务。而且这个时候出去,估计应该不会近。那个男的就说,你说对了,去宝山。”

“那些在超市门口,地铁口打车,穿着睡衣的人可能去很远吗?可能去机场吗?机场也不会让她进啊。”

有道理!我越听越有意思。

“很多司机都抱怨,生意不好做啊,油价又涨了啊,都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我说,你永远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你永远不能提高。从自己身上找找看,问题出在哪里。”这话听起来好熟,好像是“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你自己”,或者Steven Corvey的“影响圈和关注圈”的翻版。“有一次,在南丹路一个人拦车,去田林。后来又有一次,一个人在南丹路拦车,还是去田林。我就问了,怎么你们从南丹路出来的人,很多都是去田林呢?人家说,在南丹路有一个公共汽车总站,我们都是坐公共汽车从浦东到这里,然后搭车去田林的。我恍然大悟。比如你看我们开过的这条路,没有写字楼,没有酒店,什么都没有,只有公共汽车站,站在这里拦车的多半都是刚下公共汽车的,再选择一条最短路经打车。在这里拦车的客户通常不会高于15元。”

“所以我说,态度决定一切!”我听十几个总裁讲过这句话,第一次听出租车司机这么说。

“要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来做生意。天天等在地铁站口排队,怎么能赚到钱?每个月就赚500块钱怎么养活老婆孩子?这就是在谋杀啊!慢性谋杀你的全家。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学习知识可以把一个人变成聪明的人,一个聪明的人学习知识可以变成很聪明的人。一个很聪明的人学习知识,可以变成天才。”

“有一次一个人打车去火车站,问怎么走。他说这么这么走。我说慢,上高架,再这么这么走。他说,这就绕远了。我说,没关系,你经常走你有经验,你那么走50块,你按我的走法,等里程表50块了,我就翻表。你只给50快就好了,多的算我的。按你说的那么走要50分钟,我带你这么走只要25分钟。最后,按我的路走,多走了4公里,快了25分钟,我只收了50块。乘客很高兴,省了10元钱左右。这4公里对我来说就是1块多钱的油钱。我相当于用1元多钱买了25分钟。我刚才说了,我一小时的成本34.5块,我多合算啊!”

“在大众公司,一般一个司机3、4千,拿回家。做的好的大概5千左右。顶级的司机大概每月能有7000。全大众2万个司机,大概只有2-3个司机,万里挑一,每月能拿到8000以上。我就是这2-3个人中间的一个。而且很稳定,基本不会大的波动。”

太强了!到此为止,我越来越佩服这个出租车司机。

“我常常说我是一个快乐的车夫。有人说,你是因为赚的钱多,所以当然快乐。我对他们说,你们正好错了。是因为我有快乐、积极的心态,所以赚的钱多。”

说的多好啊!

“要懂得体味工作带给你的美。堵在人民广场的时候,很多司机抱怨,又堵车了!真是倒霉。千万不要这样,用心体会一下这个城市的美,外面有很多漂亮的女孩子经过,非常现代的高楼大厦,虽然买不起,但是却可以用欣赏的眼光去享受。开车去机场,看着两边的绿色,冬天是白色的,多美啊。再看看里程表,100多了,就更美了!每一样工作都有她美丽的地方,我们要懂得从工作中体会这种美丽。”

“我10年前是强生公司的总教练。8年前在公司作过三个不同部门的部门经理。后来我不干了,一个月就3、5千块,没意思。就主动来做司机。我愿意做一个快乐的车夫。哈哈哈哈。”

到了机场,我给他留了一张名片,说:“你有没有兴趣这个星期五,到我办公室,给微软的员工讲一讲你怎么开出租车的?你就当打着表,60公里一小时,你讲多久,我就付你多少钱。给我电话。”

我迫不及待的在飞机上记录下他这堂生动的MBA课。

============================

[注一] 关于真实性。事情绝对是真实的,并且我尽最大努力忠实于这名司机的原意,包括数字、选词、语气、构句等。除了我记忆力所限不能100%精确外,基本重现了当时的场景。我没有“润色”,因为我以为他的感染力比我要大。

[注二] 关于星期五。我发出了诚挚的私人邀请,希望他能来给我们做一场演讲。但这要尊重司机本人的意愿,如果他并不愿意、或者不感觉合适而未能成行,只能表示遗憾了。希望文章能够弥补希望参加的人的一些遗憾,也不枉我写了这么长。

3楼
equip 发表于:2006-3-25 21:22:00

榨干你所能学习的一切东西 Posted on 2005-12-21 22:08 刘润 阅读(7270) 评论(19) 编辑 收藏 [2005年12月20日和华师大的同学们交流,有感,遂撰文]

读大学的时候,我去一家广告公司参加实习,做平面设计。我的工作就是在一台32M内存,15寸显示器的电脑上,为客户制作报纸平面广告。那是一个晚报鼎盛的时代,客户很多。大部分客户都是做报纸“通栏”,因为便宜,两万一天。如果遇到大客户,或者富翁登整版征婚广告,赚得就多了,因为象扬子晚报这样的大报,整版要十二万一天。我发现我很喜欢设计一样东西的感觉。

后来我又开始做销售和市场。我联系了很多客户,却只成功的给一家电脑装机商卖出过一个通栏,还给了很大的折扣。我做的最大的市场活动就是帮助诺基亚推广8110滑盖手机,5110百变手机。广告公司完全放手让我去做,我就招募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近百个学生轰轰烈烈的搞了一回。三四个活动做下来,学会了怎么去“吸引别人的眼球”。我发现我很喜欢销售一样东西的感觉。

但是我的专业是数学,我最大的兴趣是计算机。我一直都不清楚我在广告公司做的这些事情和我将来找工作有什么关系,直到大四,我必须要开始做简历的时候。

环肥燕瘦,现在的简历讲究“薄”,而当时的简历以“厚”为美。大家把所有写过的论文、得过的奖励、四六级证书、推荐信和所有能找得到的东西都装订在一起做成一本“毛选”状。我觉得这东西能吸引眼球吗?面试官会花两个半小时来读这份史记吗?当时的简历都是用A4纸打印的,因为在广告公司,所以我了解到有一种Letter纸比A4略宽一点、略短一点。我用尽我所学,做了一本彩色的、非常精美的小册子,Letter纸对折,中脊装订。我在想象,当人事部整理上百份简历的时候,一定会发现有一份简历宽一点,放在中间不整齐,就把它剔出来放在前面。一看彩色的,就翻开来看一看,里面更加精美,就饶有兴趣地读一读,发现了我精心陈述的特长、资历,这样我就获得了注意。我一共只投了两份简历,获得了两个面试通知,然后挑选了其中一家公司。

我回过头来看那个时候,蓦然发现,那些你所学过的东西,尽管学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用,但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能够派上大用场。

如果我当时不去好好的学,只是把设计、市场当一份薪水来源,就不一定有机会进入我向往的那家公司;如果我做工程师的时候不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好、客户服务的感觉培养好,今天做管理就很难有那种强烈的“同理心”;如果不是在做项目的时候,顺便学习、报考了项目管理专家的认证,就不会有后来出去给企业讲课的机会,把自己放在更大的挑战里面成长。

在每件事情、每个职位上,榨干你所能学习的一切东西。不要手软。

4楼
Thermobs 发表于:2006-3-25 22:58:00
这真是学习型创新社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啊!的确,要想在所在的行业有所成就,就要向楼上和刘润学习啊!
5楼
鬼笔环肽 发表于:2006-3-28 13:02:00
学习ing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6楼
equip 发表于:2006-3-28 23:52:00

任何行业总会有少数冒尖的,只要肯动脑子,机会对每个人都平等。

7楼
Thermobs 发表于:2006-3-29 22:08:00
机会就在头上30cm的地方飘啊飘,就看你跳不跳!
共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1998-2025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07813 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