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未来,癌症检验或许不再需要手术活检或穿刺活检了,一种名为液体活检的新血液检测方法正在改变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这项技术,被麻省理工科技杂志评为2015年十大突破之一。
开发液体活检技术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使判断这个市场未来有400亿美元的潜力也毫不夸张,“人的体内有2.5万个基因,很多癌症都会出现突变,对基因的了解便是这个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
来自沸腾方便面的灵感
人的身体有数以亿计的细胞,细胞死后,便会将DNA释放到血液中。从这些游离在血液间的细胞DNA中发现癌症的突变,从而断定癌症及严重程度,这种新的技术方法,被称为液体活检。
卢煜明是无创产前筛查技术的首创者,早在1997年,他的研究小组发现孕妇血浆中存在游离的胎儿DNA,也正是这项研究产生了更加安全、简单的唐氏综合征检测方法。
卢煜明说,他是从沸腾的方便面中找到灵感的,试着将血浆煮沸后,发现浮游在细胞外的婴儿DNA,“从前产检用的是穿刺。这种方式,每做200次就有一个婴儿因此流产,我当时一直试图从孕妇的血细胞中找出婴儿的细胞,但做了8年都没有成功,回到香港之前数星期,煮方便面时受到启发,无意中发现了浮游在细胞外的DNA”。
寻找到血液外浮游的DNA,并对此判断是一项新的技术革新,它不光可以在孕妇身上找到婴儿的DNA,还可以从这些血液里找到癌细胞凋零后的DNA,如果能找到这些DNA,便能判断这个人是否患有癌症,通过浓度,还能判断癌症的轻重。
卢煜明说,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可以应用在肝癌、乳癌、大肠癌、肺癌、鼻咽癌、纤维癌等,“现在能检测出来的癌症数量应该已经超过10个了”。
癌症检测的下一阶段
这些变革意味着,过去以手术活检或者微创穿刺检验癌症的方式将会步入另一个阶段。
“毕竟过去的介入检测是有一定风险的,比如可能会让其他部位感染,而使用新的方法很方便”,卢煜明介绍,比如在靶向突变用药的时候,可以快速判断治疗是否有效,追踪肿瘤的发展而调节治疗方案,“对进行过器官移植的病患,通过监测,如果血液中器官捐赠者DNA指标增高,出现排斥的可能性就更高,再比如说遇到车祸的病患,断骨后,通过监测,某项DNA指标越高,他死亡的可能性就越大。”
卢煜明以肺癌举例,“非小细胞肺癌的病患有一半会出现EGFR突变,现在有一款药控制病情的成功率高达90%,但这款药的价格很贵,一个月需要1万~2万元,以前只能先试药再看情况,但现在便可以做液体活检,如果有这个基因突变,再用药,成功率便更高了。”
这种新技术,不光可以用在癌症病人的检测上,还可以作为体检项目检查人体的健康度,“在检测血液里面,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器官的DNA的百分比,比如肝细胞20%、血细胞60%,通过了解正常健康人群的比例情况,就可以判定这个人健康与否,从而及早了解发现病情”,卢煜明向记者介绍。如果没有这种检测,我们可能只有等看到症状之后,才能作出判断。
以亚洲人常见的鼻咽癌为例,卢煜明举例道,大约有75%的病患发现的时候已是三、四期,他们大部分是发现颈部有淋巴核才到医院做检查。这些病患只有50%~60%经过治疗可以长期存活,但如果能及早在一期发现,长期存活率可以达到95%。液体活检可以从检测一种病毒的DNA是否存在于血浆内判断这个人是否患有鼻咽癌。
现在卢煜明在香港正发起一个鼻咽癌测试,计划覆盖2万名40岁~60岁的香港市民,详细了解这项测试的准确性。
市场爆发还要过几道坎?
液体活检的市场有多大?测序巨头Illumina的CEOJayFlatley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这样表示,液体活检的市场规模至少达400亿美元。他认为,这项技术可能是癌症诊断领域最激动人心的突破。
目前已经实现商业化的无创产前筛查,运用的技术与液体活检相似,才开发了几年,市场已经开始爆发。国信证券一份调研报告认为,2015年这个市场的规模已为10亿元左右,当前市场渗透率仅在7%左右。因此未来2~3年从导入期进入成长期。
卢煜明认为液体活检癌症的市场空间要比无创产前筛查大得多,“人的体内有2.5万个基因,很多癌症都会出现突变,对基因的了解便是这个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
在卢煜明看来,预测液体活检有400亿美元市场规模并没有夸张,“无创产前筛查产品2011年推出市场,现在已经有90%的国家在用,很多公司都看到了成功,所以很多公司都认为现在这个技术大有可为”。
未来要实现爆发,这项技术目前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是价格。卢煜明表示,目前基因检测中,看全基因图谱收费都比较贵,所以现在市场上有的公司会找几十个基因看,但这种方法不能看到全部基因,有一定漏洞,现在的建议是先看全基因图谱,发现哪里有突变,第二次检测再指定某几个基因看,这样费用便能降下来。不过,未来要将费用真正降下来,还是需要测序技术的进步,“现在基因检测领域的技术百花齐放,相信降低成本也是未来的趋势。”
来源:一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