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杨振宁先生是聪明的,据说他之前经常义愤填膺地给中国科学界提意见。
比如,他说基于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高能物理研究的成立就是没意义的。这个是不是因为提议来自老李所以老杨反对就不得而知了,呵呵。
后来被劝告之后,杨振宁终于学会闭嘴了。
当丘成桐这个丘大嘴到处说中国数学界某些人尤其是北大一塌糊涂的时候,何祚庥也出来说过类似的话,你在国外,我们中国大陆把你当客人看,你也就别老挑剔我们筷子碗不干净的事儿了吧,我们其实给你的是最干净的那一套餐具了,嘿嘿。
杨振宁先生从此就只说两类话,一类是中国过不了多久就可以得诺贝尔奖,大家都说杨大嘴胡说,可是从屠呦呦得奖的例证来看,他老人家预测的是最接近事实的,所以,我建议中国预测学家的帽子应该给杨先生一顶。
再后来,杨先生毕竟人智慧,光唱赞歌也是不妥当的,他也还是批评过中国大陆的科学发展,比如他说易经是阻碍中国进行科学创新的一个东西,啥啥的。不过,批评也就基本停留在这个水准上。
杨振宁是得了中国大陆不少便宜,还是能看出我们的很多问题。
屠呦呦这般始终处于边缘地位的科学家,心里想说的话肯定更多了。
不过,老太太还是没怎么说,不知道未来会不会说。
说实话,她虽然说是诺贝尔奖得主了,但是说了也不见得管用,杨先生作为外人,且那么年轻就得了奖,且讲演能力、写作能力都强于屠呦呦,想说点啥还要好好考虑考虑呢,屠呦呦毕竟是内人,顾虑不能不更多。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有几个部委联合发文,说未来论文发表不要看什么期刊档次了,还是要看核心贡献。
当然,发文而已,这样无比正确的发文每年都有多次,可是,大家该干嘛还干嘛。
一个屠呦呦只是我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噪声,很快就会被滤掉,整体的大干快上的节奏不会被干扰。
不少国家和地区常有一个人撬动一项制度甚至某种文化的事例,也许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大家愿意把某种结果归因到这上面去,这分明就说明了一种文化态度。
比如,人家说,《汤姆叔叔(还是大爷?)的小屋》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索,或曰一部书引发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其实,我们也知道,没有林肯总统,没有政治化意义上的所谓北方需要自由工人南方闲置了一堆农业黑工人,所以是抢夺人力资源的战争,云云,是更为中国人愿意接受的美国南北战争的解释,把那本小书当成某种转折,是我们打死也不愿意想的。
所以,包括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历史,这不怪写作能力很好的当年明月,怪历史本身的逻辑逼得我们必然会做这样的选择。
据说孙志刚的死撬动了中国的收容制度,虽然说这是用一个人宝贵的生命换来了一项制度的变革,但是从另外的意义上说,这样的事情也要上达天听才有机会做到,南京彭宇案就没有改变什么,类似的判例依然不断在各地出现。
还记得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当一个国家的法律保护不了一个普通公民的时候,它也保护不了国家主席。
是的,屠呦呦先生也是这样,她拉斯克了,她诺贝尔了,她斯德哥尔摩了,也为她开了研讨会了,也贺信了,几部委也发文了,似乎未来不看期刊档次而在乎科学贡献本身了,可是,当我们身边比比皆是的年轻学者依然缺乏可以体面生活的收入,不得不去丧失尊严地到处寻找出租车票报销的时候,其实屠呦呦的偶然横空出世就只是噪声,且是必然能被滤掉的噪声。
当然,我们期待着一种让人窒息的气氛能够被打破,哪怕是冰山之一角,可是我们又理性地预计到,某种惯性下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的可能性非常小,它需要大家的长期认知,和政策的整体转向。
如果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都要为财务处年底必然要逼债的那份人头费发愁,如果大学的博士们为了职称不惜滥发论文,是个奖项就去申请,这个未来的改变就越发不可预期。
看到屠老太太的科研项目里面,就只有一个13万的项目是竞争性经费申请来的,我就不禁莞尔,可是,众多的科研资助机构却敢于腆着脸说屠老太太得奖我们是有贡献的,我的乖乖!这种争功够猛烈的。
所以,之前我写过一篇这样的文章《屠老太太得奖说明中国所有机构所有人都是对的》,也果然如此,大家纷纷认为屠老太的奖励为自己的观点或做法提供了不容置疑的证明。
中国某些科研机构没救也就在这里了,当一切停滞不前没有业绩的时候,我们一直在努力,这和我们没关系;当偶尔有点亮光,就说你看我们没白努力。好的时候大家都能雨露均沾,坏的时候一定是历史的原因环境的关系,与我们无关。如此下去,没有任何反思,也没有任何逻辑严密的总结,谈何进步啊。
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这一现状被金观涛提出来之后,其实背后的原因并没有说透,那就是无人负责的一种空寂状态,某种事实砸在地上之后,旁边的人撒丫子就跑,然后找个比较安全的地方指指点点,根本没人去承受砸下来的震动。
来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2920-943964.html此文来自科学网赵燕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