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日本群马大学于2015年11月24日宣布,他们与熊本大学、理化学研究所展开合作,成功将萤火虫的发光结构与炎症反应进行结合,培育出身体发炎部位会发光的转基因小鼠。
本次实验由群马大学大学院医学系研究科的岩脇隆夫讲师主导,相关论文于24日刊载在英国科学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
尽管关于炎症反应的结构尚有很多未探明之处,不过大多都是由于免洗系统细胞探知到细胞损伤、细菌及病毒感染等,分泌出名为“炎症细胞因子”的蛋白质而引起的。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是炎症细胞因子的一种,成熟阶段的白细胞介素-1β会被分泌到细胞外导致炎症反应,其产生及分泌的调节机制非常具有特色,先依靠启动子(promoter)进行转写活化性,再通过名为“炎性体(inflammasome)”的复合体对蛋白质进行切断。
研究小组将荧光素酶(Luciferase)的遗传基因与白细胞介素-1β遗传基因、分解信号遗传基因进行顺次连结,成功制作出了以白细胞介素-1β为启动子的人工遗传基因。
具备这种人工遗传基因的小鼠在发生炎症时启动子活化,在其控制下的荧光素酶遗传基因发生转写,荧光素酶蛋白质会从分解信号中脱离出来,保持安定性并持续发光。而没发生炎症时,启动子不会发生活化,该现象也就不会出现。
也就是说,这种小鼠只有在身体发炎时才会发光,且发光部位仅限于炎症处。
该研究小组在过往的研究中曾多次尝试利用白细胞介素-1β的性质创造炎症可视化技术,而本次的小鼠实验成功实现了研究目标。专家表示,在今后利用该种小鼠,可以更加准确便利的进行与疾患、外伤等引发的炎症以及抗炎药疗效相关的研究和实验。
来源:科技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