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本站是一个提供生物仪器设备和耗材、化学试剂、实验动物信息的专业网站,为国内的生命科学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医院实验室,生物工程,生物医药产业消费者提供最全面、最周到的器材采购导航服务。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精准医疗的发展边界

1楼
妖精的口袋 发表于:2015-11-12 9:14:00

伴随着基因检测的商业化,以个性化为核心的精准医疗也正在逐步展开。精准医疗能够通过对病人的基因进行分析后更有针对性的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但是,尽管精准医疗能够提高疗效从而在整体上有效控费,但从个性化出发的精准医疗对整体医疗服务体系是有着较高要求的,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又是一种昂贵的医疗服务。

 基因检测的价格下降大大推动了其商业化,在普通人能承受的价格下基因检测将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准确性。但基因检测只是医疗服务中值得添加的一环,围绕着检测结果而配套的服务才是整个精准医疗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首先,解读生物标志物的医生就非常匮乏。大部分医生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无法对检测结果给出准确的解释,这对医生的教育和培训提出了挑战,而目前的体系还没有向这方面扭转。其次,即使有了成功的解读之后,如何根据每个病人不同的情况来制定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又是一个“高耗能”的过程。这体现在医生不仅需要对病人过往病史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协同各个部门来为病人提供不同层面的治疗方案。最后,在治疗方案提出后,长期的追踪和调整也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病人出现的病情变化,医生、药师和护士等都需要紧密配合来提供服务。

 因此,尽管基因检测技术的商用给大众带来了普惠,但真正采用精准医疗的方式来进行治疗所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普通门诊,这不仅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支付体系带来了压力。首先,目前也只有少数的生物标志物已经被明确和某种药品的效果相关,大部分情况下,标志物和疗效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个体差异也很大,因此保险公司很难衡量其直接经济价值,并做出是否报销的决定。其次,即使退一步来说,标志物和某些药品呈现相关性已经非常明确,医生需要单独为每个病人进行定制,这种服务相对来说就要比普通服务昂贵,从而需要保险公司付出更多的费用。

 上述简单的分析来看,精准医疗给支付方的控费其实带来了一个内在的矛盾:一方面,精准医疗有助于更有针对性的治疗也即提高疗效,但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不仅需要支付基因检测的费用,还需要对医生付出的加倍劳动赔付更多。因此,目前美国的很多保险公司都还在观望中,并没有将检测费用加入其赔付列表。

 总体来看,精准医疗未来的商业化发展到底如何走还很难看清,目前可能会更多的应用于重症和疑难杂症,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之一来提高整体治疗的效果。而在预防和慢病领域,精准医疗的路径选择非常重要。即使在目前应用较多的早期筛查领域,即便筛查出高风险,后期的干预措施和效果也不明确。比如在乳腺癌指标筛查上,可能是增加每年乳腺X光扫描的频率,但是很多医生也反对这样做,因为这会给病人很强的干扰,支付方也无法直接看到这样做的经济利益。这些筛查很大程度上无法和直接的疾病干预结合起来,因此短期内仍可能是个人主导的支付方式,大规模扩大很难。

 而精准医疗在中国发展的最大挑战并不仅仅是支付,更为关键的是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目前还很难承受这样的模式全面铺开。精准医疗对医生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这对本身就工作十分忙碌的医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压力。根据媒体报道的北京朝阳医院的精准用药门诊,每一位病人每次就诊至少需要30分钟,且需要一个医生和三个药师。这在一个3分钟解决一个病人的医院是较为“奢侈”的。而且,中国医疗服务体系长期以来没有多层级多机构的协同,如何共同为一位病人提供服务仍缺乏经验。

 因此,精准医疗的发展边界更多的来自服务体系的承受度而非技术本身。

 精准医疗在中国短期内还是无法量化发展。早期筛查虽然已经获得一定的发展,但如果后期服务能力跟不上,其发展的后劲是不足的。而在重症领域,考虑到部分技术确实有助于提升整体的疗效,不排除在某一细分市场会获得一定的发展,但离大规模的量化发展仍有很大的距离。

来源:村夫日记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1998-2025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10547 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