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免费畅享的美食,鲜亮缤纷的自行车,高额的薪水——这些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谷歌著名总部Googleplex所为人熟知的印记。不过,心脏病专家Jessica Mega之所以放弃了在哈佛医学院如日中天的学术生涯,摇身一变为谷歌生命科学团队的首席医务官倒不是为了这些。吸引她的是公司的科研理想,而这一团队很快将并入谷歌新的母公司Alphabet。
谷歌总部Googleplex
享受谷歌专业数据分析与工程设计培训的同时,这支生物团队也肩负着研发微型电子设备的重任。这些电子设备将与其他手段相配合以持续收集健康数据,从而实现对现有技术水平的革新。
“接触拥有雄厚技术背景的计算机硬软件专家,就像沉浸在与同类人的相处中——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产生了强烈兴趣。”Mega坦言,“这对我的影响之深难以言表。”
Mega最终决定于三月前往谷歌工作,而这仅仅是顶尖科学家与医药工作者们摇身转变的一个缩影。他们纷纷加入这一团队,与此同时也开辟着新的职业生涯。尽管计算机科学、工程设计等领域的研究者引导着先前谷歌项目创新的主流(像是穿戴式智能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随着硅谷向健康领域探出触角,谷歌与其他技术公司也加速了招募生命科学家的进程。
“感觉我们将见证着一大批重量级人物加入这里。”加利福尼亚州拉由拉市斯克利普斯转化科学研究所所长Eric Topol笑言。
今年九月,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Thomas Insel宣布,他即将加入谷歌生命科学公司,协助扩展心理健康领域技术应用的渠道。无独有偶,分子生物学家Cynthia Kenyon去年也加入了谷歌投资的旧金山生物科技公司Calico,而此前,他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一项衰老研究的项目负责人。
位于硅谷核心地区斯坦福大学的心脏病学家Euan Ashley 介绍,校内的数据师们也时常为这类公司所诱惑,公司们往往万事俱备,只候着他们跳出校园的东风。“他们经常被挖走”,他坦言,“我们与谷歌一类的技术公司相竞争,而事实上,他们提供的薪酬往往比斯坦福高多了。”
然而诱惑远不止金钱那么简单。Topol表示,硅谷为这些科技人才提供了高校学术界难以企及的充裕技术资源,实现人生目标的机遇同样触手可及。在高校的环境内,科技人员们也往往无法见证从技术到现实的转化。“比起这些资源,你在学术圈内能够接触到的完全不具有可比性,衡量标准也明显不同:它并非追求出版,而是希望‘让产品落地有声’。”他解释。
“让产品落地有声”——这也是电子工程师Brian Otis在2012年放弃华盛顿大学的终身教职,转而投奔谷歌时脑海中最坚定的声音。他在谷歌从事一种“智能”隐形眼镜的研发工作,通过测量泪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实时监测。
然而,项目启动时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这一电子设备是否需要在可穿戴隐形眼镜中嵌入功能性的葡萄糖传感器?二是,它是否足以提供血糖含量的相关标准?Otis表示,无论是这一项目本身的动力,还是对这些未知问题答案的探索都激励着他前进。他回想,“如果我带着这些问题加入谷歌的生命科学团队,那么便已经铺就好了回答它们的平台与资源。”
事实证明,这一项目是成功的。制药巨头诺华公司去年注册了这项隐形眼镜技术,而Otis目前也已晋升为谷歌生命科学团队硬件及医聊器械研发中心的负责人。“从最源头的基础科学走向研发可真实投入应用的产品,‘让产品落地’,这是我的初衷,也成就了今日之我,让我得以继续投身于此。”他感慨。
苹果也紧随其后,加入健康领域的竞争之中。今年三月,苹果推出了一款专为医学研究者打造的软件基础架构ResearchKit。通过这一架构,研究人员可以从患者手机上收集健康数据,并自主编写应用程序;四月份,微软公司启也启动了名为沃森健康(Watson Health)的医疗联盟项目和沃森健康云(Watson Health Cloud),运用微软自身的认知计算机技术,对不同来源的大批量健康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一服务将通过梳理患者个人电子设备中的信息,协助医生管理患者健康,或帮助制药公司更有效地管理计算机云端的临床试验数据。
与此同时,英特尔正加紧研发计算机云服务技术,由此为癌症患者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诊疗方案;Facebook、微软和亚马逊也纷纷向生物医疗与健康领域抛出了橄榄枝。
然而,谷歌的进军方式与众不同:它在潜在健康类应用软件中投入的资源更多,相较其他参与公司也进行了更多元化的探索。观察家们估值得出,尽管谷歌声称资金开销不至于此,每年投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金额依然超过十亿美元。
谷歌的生命科学团队正致力于包括研发新型健康监测途径在内的一系列项目。与智能隐形眼镜类似,Baseline Study通过收集受众的大数据信息,实现对健康状况的更优适配效果,也得以尽早提供更有效的预防诊疗措施。
同时,谷歌也对学术人才进行资助,充分积累了外部合作资源。例如,谷歌基因组正对计算机云技术在基因组领域的应用可能性进行研究,旗下的抗衰老研究公司Calico也已与技术公司、学术机构签署大量合作协议。
“与其他生物科技公司不同,他们正向学术界抛出橄榄枝。”来自加州诺瓦托的巴克研究所衰老研究中心(Buck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Aging)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家Judith Campisi表示。此举也为研究人员们与谷歌进行合作而非大规模涌入提供了可能。
“对部分高校研究人员而言,加入科技公司也将是激动人心的新机遇。”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的物理学家Steven Hyman感慨。然而他也坦言,“如果希望规避风险,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好归宿。短期看来,无论是谷歌,还是苹果、微软一类科技公司的世界都更易于变化——毕竟,这些公司所探索的领域对于他们自己都仍是未知。”
来源:健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