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近25年来,我国R&D经费以及R&D经费占GDP的比例不断增长,前者从1990年的125亿增长到2013年的11847亿;后者从1990年的0.67%增长到2013年的2.08%,可见实现到R&D经费以及R&D经费占GDP的比例的“双增长”。但是,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以及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却是“总量快速增长,比例超稳定”,前者从1990年的9.3亿增长到2013年的555亿,后者长期保持在近5%的比例,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科学技术指标;WWW.STS.ORG.CN
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占R&D的比例,大约在15%~25%之间,我国基础研究占R&D的比例大约只是它们的1/3~1/5,然而却支撑了我国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NSFC掌门人将之概括为:过去几年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三个同步”,即我国基础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提升同步、研究型大学与中科院的发展同步、国内研究与国际融合同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6/320081.shtm)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则概括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去十年间,我国基础研究工作稳步推进,整体上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跃升期,原始创新能力显着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和科研产出持续增长。二是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三是在基地建设方面,各类科研基地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系列科研基地。四是在人才工作方面成绩显着。(详见[1]及附件)。当然,我国基础研究也存在着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较少等严重问题(详见[1]及附件)。
基于上述数据,笔者大胆认为,我国基础研究占R&D经费比例已走出了不同于世界很多国家的独特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规律”,具有“超稳定结构”。至于为什么中国基础研究投入的实践表现出5%这样的“规律”,至今是一个谜[参见2]。“十三五”期间,应继续把基础研究经费蛋糕做大,而不在于从R&D蛋糕中切出更大的比例。当然,能切出更大的比例更好。
[1]及附件
侯建国:抓住改革契机和新时期历史机遇 推动基础研究跨越式发展
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去十年间,我国基础研究工作稳步推进,整体上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跃升期,原始创新能力显着提高,主要体现在:
一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和科研产出持续增长。2013年,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达到555亿元。基础研究人员数量快速增长,2013年全时人员当量为22.32万人年,在国际上已处于可与美国相比的位置。目前,从论文的发表数量和专利申请量来看,我国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大国。发表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论文总量自2009年起稳居世界第2位,总被引次数提升到2013年第4位,高质量论文的数量也有较大提升,提前完成《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目标。
二是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自然科学基金不断加大对自由探索的支持,为我国基础研究发展奠定了人才和学科的基础;科技部通过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面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方向,对基础研究给予了长期支持和布局;同时,中国科学院的“率先行动”计划以及教育部的“985工程”以及“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都为基础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从而形成了我国对基础研究较为系统、多元的的资助体系。
三是在基地建设方面,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类科研基地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系列科研基地。目前,已建成7个试点国家实验室、25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9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军民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8个港澳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已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6家,在建和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重离子加速器、大型天文望远镜等)总量达到29项。
四是在人才工作方面成绩显着。经过改革开放30年,我国科研队伍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的局面已根本改变,形成了一支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去年,我国内地共129人次入选汤森路透集团201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入选人数位列全球第4,超过日本,成为亚洲国家中入选高被引科学家最多的国家,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国家在人才方面的积累。
从国内看,我国基础研究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较少,对人类知识贡献还不多,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尚未能产生能惠及全人类、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发现与发明。二是我国学科发展不均衡,部分学科同国际差距较大,开创新的研究方向的能力不足。虽然论文发表数量和被引用率在提高,但跟踪式的研究居多,开拓性的很少。三是引领当代科学潮流的世界顶级科学家不多,卓越学术团队和青年拔尖人才的规模不大。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仍未实现零的突破,虽然诺奖不是科学发展的目的,却是衡量科学发展指标的一个方面,说明我国积累不够。四是实践中尚未把基础研究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基础研究经费占R&D总投入比例偏低,投入结构和资助机制不甚合理,投入主要靠中央财政,地方、企业投入比重较低。据统计,我国基础研究总投入中,企业投入仅占1.6%,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投入占到基础研究投入的20%,韩国更高。此外,投入的区域结构不合理,超过4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都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虽有国家在政策布局上的支持,基础研究发展仍相对落后。五是科研创新环境仍然不够理想,评价导向不太适应创新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
解读|侯建国:抓住改革契机和新时期历史机遇 推动基础研究跨越式发展
[2]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社会研发投入比重多年未涨 学界喊涨
面对学界要求国家提高基础科研经费投入的呼声,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就表示:“要求提升基础投入比重,首先要搞清楚哪些投入属于基础科研的投入范畴。实际上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很多方面,你说科研机构人员的工资算不算基础科研经费的一部分?因此,需要有机构对此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他还认为,基础研究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很多方面的改革措施与之配套。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4_04_02_219142.shtml
来源:科学网博客,作者刘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