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本站是一个提供生物仪器设备和耗材、化学试剂、实验动物信息的专业网站,为国内的生命科学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医院实验室,生物工程,生物医药产业消费者提供最全面、最周到的器材采购导航服务。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站在风口上的“精准医疗”:26家上市公司扎堆

1楼
妖精的口袋 发表于:2015-8-10 9:06:00

虽然精准医疗的前景形势一片大好,但实现的过程却极其复杂,落地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8月6日晚间,千山药机(300216.SZ)发布2015年中报,因为转型精准医疗初见成效,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73%,净利润同比增长154.4%,并且预计“精准医疗”板块全年营收占比将超过公司总营收25%。
实际上,今年初以来“精准医疗”就被各路资本争相追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涉足“精准医疗”的上市公司便有26家。机构研报预计,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今后五年增速预计15%,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三到四倍,其中基因测序行业增速将超过20%。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精准医疗的前景形势一片大好,但实现的过程却极其复杂,落地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如吉林敖东(000623.SZ)多年前开始投资人工肝,但生物人工肝项目尚需国家药监局批准。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詹启敏院士则指出:数据共享、生物样本共享是精准医学发展的瓶颈。
千亿市场开启
今年医学行业最火的一个词,莫过于奥巴马年初时演讲提到的“精准医疗”、“基因测序”。
业界认为,精准医疗是基于个体基因、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信息而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新兴手段。基因检测则是实现精准医疗的常规武器,通过基因检测才能对症下药精准打击。
“人类基因组学技术的革新和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条件。”上海一位医药研究员出身的基金经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众多细分领域中精准医疗是其非常关注的一个方面。
业界也认为“精准医疗”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西南证券(600369.SH)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今后五年增速预计15%,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三到四倍,其中基因测序行业增速将超过20%。如果国内对遗传学诊断、肿瘤治疗放开,其市场容量超乎想象,其中仅新生儿筛查市场空间就超过300亿,而目前国内的相关行业仅仅刚刚起步。而肿瘤免疫治疗全球市场规模高达300亿美元。
事实上,奥巴马关于“精准医疗”的言论是基于其医疗支出等而言的。奥巴马1月30日的讲话中特别引用了一项研究提供的数据:投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每1美元的回报是140美元。“这一创新已得到巨大的经济回报,为这一创新的鼓掌绝对没有错。”
对于“精准医疗”,中国也有自身的认识。
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看来,精准医疗就是以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应的诊疗,达到医疗资源损害最小化,医疗耗费最小化,病患康复的最大化。
实际上,我国也在积极推动精准医疗和基因测序方面的技术突破。
如7月31日,卫计委医政医管司印发了《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和《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试行)》,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实验室开展药物代谢酶和药物靶点基因检测技术以及肿瘤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技术的规范化水平。
此前也有一系列推动政策,例如2015年3月27日,我国发布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2015年4月15日,卫计委和科技部组织生物医药等领域专家,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研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
资本争相追逐
一位多年从事基因检测研究的医学博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基因检测是精准医疗的基础与起点,这块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
从产业链上分析,精准医疗的上游基因测序技术及服务本身壁垒较低,未来会出现超大规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实现规模效应。而中游数据解读,未来市场格局将分为自行解读和外包解读两大阵营,外包解读将催化产业不断涌现出各种创新服务模式。
实际上,从“精准医疗”概念开始火热之时,各路资本争相追逐,在上述产业链上进行相关布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涉足“精准医疗”的国内上市公司便有26家。
而近日“精准医疗”领域又添一新成员。以创新药研发为主要业务的绿叶制药也正式宣布进入精准医疗。绿叶制药母公司绿叶集团8月2日确认,已收购新加坡基因测序公司Vela Diagnostics——后者的基因测序技术未来将与绿叶现有业务领域产生协同效应,形成从诊断到治疗的精准医疗全产业服务,预计整个交易金额在3000万美元左右。
另以肿瘤基因测序市场为例,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基因公司开始进入肿瘤市场,开始争夺这块大蛋糕。在A 股中,除达安基因(002030.SZ)和迪安诊断(300244.SZ)外,涉足基因检测的还有千山药机、紫鑫药业(002118.SZ)、科华生物(002022.SZ)等。
而这些具有“精准医疗”概念的企业也受投资者追捧。如华大基因虽未上市,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包括东吴证券(601555.SH)、海通证券(600837.SH)、西南证券等在内的多家券商纷纷看好其发展,连其“影子公司”荣之联(002642.SZ)亦受到诸多机构青睐。
据了解,荣之联参股了华大基因子公司华大科技,并与华大基因在生物云研发、建设和服务等方面深入合作为其提供了全套信息系统搭建和IT 相关技术服务。东方财富Chioce数据显示,截至2季度末有10家基金公司持有上市公司1551.9万股,占流通股比例为5.16%。记者发现,中邮明星基金经理任泽松管理的两只产品持股占流通股比例接近3%。
而另一家拿到二代测序仪及无创产前诊断试剂盒注册批文、传统分子诊断业务保持龙头地位的上市公司达安基因,更是众多基金经理眼中的“香饽饽”。截至二季度末,共有31只基金、4只券商集合理财对其持仓,基金持仓的比例占到流通股13.56%,亦是易方达明星基金经理宋昆的重仓股。
不过,尽管资本青睐“精准医疗”,但仍有业内观察人士提醒,精准医疗认知门槛较高,不少概念看似“高大上”,但落地发展水平却参差不齐。例如,吉林敖东多年前开始投资人工肝,但生物人工肝项目尚需国家药监局批准;海南海药(000566.SZ)方面也表示,预计今年人工耳蜗销量不大。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在文章中指出,虽然精准医疗的前景形势一片大好,但实现的过程却极其复杂。该计划需要整合人类基因组学及技术、第二代测序技术、计算机生物学分析、医学信息学、临床信息学、疾病特异性动态标志物和网络、精准药物研发、毒性敏感监测、疗效依赖性治疗以及预测预后,从而精准促进个体健康。他还提到,怎样采集信息、整合信息是首要的工作,并且处理这些信息的软件必须是简单易用的,数据必须是准确的,他认为“要实现这两点并不容易”。
国内长期在临床一线的医学专家也对此进行过讨论,在各大医院,目前能够开出来的检查项目,大多数仍是常规检查,若进行罕见病检测成本将非常昂贵,而获得的样品也较少;另外一方面,高端检测技术,例如二代测序技术,多数医疗人员没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一时可能掌握不了这样的检测技术。
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詹启敏院士更是直言,数据共享、生物样本共享是精准医学发展的瓶颈。“在新型治疗、诊断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中,我国的法律法规还应进一步完善,成为动力而不是阻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1998-2025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08594 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