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现在不少学者一提到学术期刊出版,颇有微词。部分科学家认为,现有的一些国际出版集团垄断学术期刊,导致图书馆和学术机构需要巨额经费去订阅。越尖端的研究反而越无法共享,换句话说,学术期刊的商业垄断模式阻碍了科学的流动和创新。
平心而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虽然知名学术出版集团在编辑、评审、分类、传播、推广等多个环节会产生一定的费用,但商业利润最大化的出发点无疑抬高了科学家和大众阅读期刊获得最新知识的门槛。
然而,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运行数百年的出版模式一直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如果能够继续维系,任何期刊出版机构不会有自我变革的动力和放弃稳定利润的勇气。
如果将其与媒体相类比,两者在本质上异曲同工。
倒退回传统媒体为王的时代,读者需要付费获得新闻信息,订阅发行量是传统媒体的重要收入和广告基础。随着技术变革和互联网的兴起,“免费”成了关键词。当新一代用户逐步培养起阅读习惯后,付费买新闻成为昨日黄花。
同时,免费、快速、相对自由的互联网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传播地位。在没有突破性的盈利模式支撑下,新媒体、自媒体的涌现,直接从传统媒体手中夺走大量客户和广告。于是,传统媒体只能放下身段,转而主打付费的深度新闻、决策分析等产品。
可见,正是由于互联网的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读者的思维模式,进而影响了传统媒体的市场构成,倒逼着媒体进行改变。
再转回头来看学术期刊出版。虽然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但变革的脚步似乎还不够,科学家仍然需要付费阅读论文获取知识,只是期刊由传统的纸质订阅变成了基于付费数据库的数字阅读。
换种思路来看待这个问题,其实科学家的呼吁,已经是市场开始变化的信号。目前,一些知名国际期刊都开始创办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子刊试水。据报道,某知名出版集团已经开始了基于高水平论文作者、机构统计的“猎头服务”,可以看做是机构应对未来市场变化的未雨绸缪。
不过,毕竟学术期刊的主流阅读群体是小众科学家,互联网“免费”规则的影响尚不足形成颠覆。可以预见的是,“量变到质变”,一旦技术和市场的变量足以撬动平衡,局面将被倒逼着改变。不久之后,可能你免费看到的不再仅是摘要,还有图表,甚至是实验结果,你需要买单的可能只有分析和讨论部分;甚至,你会不花一分钱就看到全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世界制造了“公平”,在大众信息面前没有“三六九等”。如果期刊出版社不得不建立起新的商业模式,公众就可以“公平”地获得最新知识,那将激活不可想象的创新活动。
笔者相信,这一天不会太久。当然,这一切绝不要指望由出版商主动改变,毕竟没有人会对利润说“不”。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4年12月刊 社论)
来源: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