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从2005年到2012年,中国全职研究人员数量、高等院校发表学术论文数量、授权专利数量呈现大幅增长。但中国科研成果的质量还相对较低,技术转移能力也比较薄弱。“目前的评价和激励方法严重阻碍了中国大学创新能力的提升。”张杰评论道。
在张杰看来,仅仅依靠引进少数几位“明星”教授,尚不足以有效地全面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发展。由于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在薪酬和待遇方面存在的差距,还有可能挫伤本土教师的积极性。他在文章中强调:“因此,中国大学亟需根本性的、系统的、制度性的改革。”
张杰认为,如果中国研究型大学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推进一系列的改革。大学的核心战略应该是落实一个全方位的激励系统框架,以不断提高水平。“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需要通过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师资队伍系列改革,实施‘三步走’战略。”他说。
引育并举
“引育并举”是张杰所提出的 “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他强调,青年教师是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2007年,上海交大开始为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试点建立了长聘教轨(Tenure-Track)体系。青年教师的发展以6年为期,其晋升需要通过专门组成的长聘教职聘任委员会,根据国际同行评议的结果对其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严肃认真的评估而最终确定。
从2008年起,上海交大为35岁以下的本校青年教师设立了专门支持青年教师发展的基金(包括用1.5亿元企业捐赠设立的SMC专项基金和学校匹配的科研启动经费)并鼓励资深教授对这些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发展方面提供经常性的指导和帮助。张杰介绍,“在过去的6年里,已有1251名青年教师获得了研究、住房和生活的额外资助,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创新激情。”
分类发展
崭新的人才体系难免与原有的体系形成一定冲突,这就需要深入推进师资分类发展改革,为两个体系最终并轨打好基础。张杰以上海交大为例介绍了“分类发展改革”战略:
从2010年起,上海交大启动了针对现有师资的分类发展改革。针对本土教师,上海交大设立了三类岗位的分类发展道路: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岗位主要针对量大面广的公共教学岗位的需要,科研不作硬性要求;科研为主型岗位对教学工作不作硬性要求,但必须争取到竞争性研究经费;教学科研并重型岗位则需要同时承担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除此之外,实验室技术支撑工作也是分类发展改革所倡导的。
张杰介绍,每条道路同一级别岗位的起薪大致相当。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发展通道,随着教师能力的不断提高,后期也可以根据同行评议结果转换岗位。长聘教职体系对所有教师开放,只要达到长聘教职岗位要求,教师将来都可以申请转入长聘教职体系,学校鼓励最优秀教师积极申请并发挥示范作用。张杰表示,“通过改革,过去4年来,现有教师的平均收入增加了60%,未来4年还会进一步增长。”
并轨运行
第三步战略称为“并轨运行”,建立统一的人才成长体系。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决定在全校创建长聘教职和长聘教轨师资体系,同时建立“同台竞技、并轨运行”的师资队伍创新机制,以学术水平学术贡献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搭建开放、公平的竞争舞台。
基于实践经验,张杰描绘出一张“并轨路线图”:上海交大将于2015年在全校启动向长聘教职体系的并轨,全校的并轨工作计划于2018年完成。“那些虽然无法达到新标准,但曾经为学校做过较大贡献的教师,将会得到公平对待和受到尊敬,并可以继续为学校服务。”张杰说。
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Peter Salovey)评论说:“师资队伍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来说都是关键所在,张校长关于上海交通大学建设一支强大师资队伍的战略发展规划,值得所有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关注的群体的高度重视。”
“中国的大学系统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孤立发展的。大学应该更加国际化、视野更加开放,这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Nick Campbell)表示,“我认为中国在过去20年、30年里已经不再是孤立发展了,我对中国那些顶尖院校在接下来的10年、20年或者30年走上世界之巅充满期待。”
来源: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