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9月19日,中国对GSK罚款近5亿美元,针对这家英国制药公司的腐败案调查至此告一段落。这一判决传达出了跨国公司不应错过的三条讯息。
第一,在中国,依赖行贿或其他非法手段提升产品销量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
在中国运营的跨国医药公司都陷于固有的两难境地,这几乎已是公开的秘密。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大型制药公司若想提振销售额并扩张市场份额,除了贿赂政府官员、医院管理层和医生外似乎别无他法。但这样做违犯的不仅仅是公司治理与合规程序,更加堪忧的是,它也触犯了本国和所在国的法律。作为折衷方案,很多公司选择了看似并不违法的间接手段,即把钱打给第三方(如旅行社),再由第三方向中国的医生与监管者行贿。GSK的本地高管滥用这种手段,结果在中国政府大规模的反腐运动中被拿来开刀。30亿元(合近5亿美元)的罚款数额据称与其行贿的数额相等,而且是中国法庭有史以来开出的最大罚单。此前,欧洲一家投行还曾基于中国法院对小型案件的审判先例,预测GSK或只需支付500至1,000万美元的罚款。
另外,这起丑闻还导致GSK中国市场扩张计划严重受挫。随着政府调查的持续,它的市场份额不断被竞争对手侵占。今年早些时候,GSK在中国的产品销售额大幅缩水,较前一年下滑25%。此外,由于在中国供认了违法行为,GSK的海外运营正面临美国和英国当局的调查,并可能导致进一步的严厉处罚。GSK之前就已经因为美国方面的罚款而萎靡不振——它曾在2012年支付30亿美元作为欺诈案的和解金。
其次,在一个“法治健全”仅限于理论层面的国度,跨国公司同样会沦为反复无常的中国政治的受害者。
GSK行贿的性质固然严重,但引发关注度如此之高的政府调查并非必然结果。毕竟,在使用行贿和其他非法手段谋取商业利益方面,中国医药公司比他们的跨国同行要明目张胆得多。另外,虽然经济民族主义正在崛起,但出于发展与稳定的考虑,中国领导人仍然有动机吸引并留住医药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
知情人士将这一丑闻归咎于GSK中国公司(GSKCI)的内部控制问题。据《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报道,去年,多名GSK高管都收到一封匿名电子邮件,指控GSKCI存在商业贿赂行为,邮件中同时也包含该公司中国区一名高管的马克锐,系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摄于其卧室。由于从中看到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该公司批准发起了一项调查。但在随后发布的一封致歉声明中,GSK“对由于受到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非法调查而受到伤害的有关人员”表达了歉意。而此项调查的首席调查员被中国警方逮捕并被判以2.5年徒刑,罪名是获取中国公民的个人信息。其中的蹊跷凸显了官场的阴暗与危险。据《星期日泰晤士报》称,正是这一事件引发了7月份对GSK的正式调查。
第三,中国医疗领域正处于关键节点,其“低悬的果实”几乎已被采摘殆尽。
中国启动“新”一轮医疗改革已经五年有余,改革带来了国家医疗投入的增加和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但与此同时,在提供国内90%医疗服务的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却并没有跟上。中国学者认为,公立医院与卫生官僚的既得利益是这方面进展缓慢的原因所在。李克强总理似乎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曾表示,要“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公立医院改革迟迟没有进展的情况下,医院工作人员继续遵循潜规则,从医药公司处收受贿赂和非法回扣。腐败成本(约为药价的两到三成)不仅维系了中国医疗产业收入对药品销售的过度依赖,而且使得将医疗成本纳入控制范围几乎成为不可能。
一名中国学者表示,GSK腐败案为中国纠正其混乱的医药市场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虽然法院判决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但也体现了中国医疗改革进程的停滞不前。重大改革措施的缺失意味着,中国监管机构除了采取极端措施迫使大型医药公司配合医疗改革外,别无他法。值得指出的是,在致歉声明中,GSK承诺将“在中国医药行业树立改革的样板,并“通过扩大生产、扩大药品价格下浮空间……提高对葛兰素史克药品的可及性。”
一年前,当丑闻刚刚曝光时,我曾指出,大型医药公司在中国春风得意的日子已经到头。上周的判决进一步凸显了在中国经营业务的风险。在中国的成功运作要求跨国公司降低期望值、提高管理水平,但同样重要的是,医药公司顶级高管也要有足够的政治头脑去迎合政治潮流,而不是顶风而上。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