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本站是一个提供生物仪器设备和耗材、化学试剂、实验动物信息的专业网站,为国内的生命科学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医院实验室,生物工程,生物医药产业消费者提供最全面、最周到的器材采购导航服务。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院士李宁:阴暗的日子,阳光的日子

1楼
妖精的口袋 发表于:2014-9-1 9:45: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些年,为了让自己的转基因产业化梦想早日成真,李宁跟猪、牛打交道的时间,可能比跟家人还多。图为2010年7月,李宁陪同农业部领导视察中国农大的转基因奶牛实验基地。

“把每一个充满阳光的日子和每一个阴暗的日子串起来,就会铸就伟大的人生。”

“请问一下李宁老师住哪栋楼?”8月下旬的一天,南方周末记者在北京市圆明园西路3号院问路人。

“你说的是那个李老板吧。他那么有钱,怎么可能住我们这个小区?”路人答。

这是中国农业大学一个有二十多年历史的家属院,李宁在中国农大工作之后最早居住的地方。典型的筒子楼,没电梯,楼道里无数的小广告,循着他的旧地址敲门,无人应答。隔壁邻居说,里头住的是学校后勤的一位老师夫妇,至于李宁,她从未见过。

李宁现在住的其实是西校区内一栋5层的院士楼,离他的实验室不过几步路的距离。有门禁和电梯,一梯两户,李宁家住2楼,目测有一百多平米。南方周末记者踏访的那个午后,窗帘一直拉着,邻居说,自从李宁出事之后,已经好久没看到他爱人了。

新老两套房子就像是李宁人生的真实写照,一个8岁跟父母下地插秧、没有任何背景的知青后代,凭借着一己之力,最终在45岁那年问鼎中国工程科技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

“耐得住寂寞”

路人口中那个有钱的李老板,在熟悉他的人眼里却是个简朴的人。王月是李宁的学生,跟了李宁五年。他努力回忆,都没有想出李宁有任何奢华之处。他们有时候经常一块到篮球场打球,打完球,李宁还是一样跟他们一起去吃8块钱一碗的马兰拉面。

几乎每年,李宁的投资人黄中石都会在北京跟他聚两次。他请李宁吃饭,李宁一般都不去。李宁请他吃饭要么在学校食堂,要么在学校路边的新疆菜馆。“有一次没吃完,他还打包带走。”黄中石说,他跟不少大陆的官员和商人吃过饭,但还从来没有看过有人打包。

对于吃饭要求不高的李宁,对于学术的要求却极其苛刻。王月记得,只要不出差开会,哪怕是双休日,李宁都喜欢在实验室待着,每天都要到半夜12点以后才走。“他似乎在家坐不住,学校春节放假,过了大年初七你保准能在实验室看到他。“我们有时候觉得他太强悍了。”他说。

在一次中国农大研究生的迎新会上,李宁说,假如我一天用12小时甚至14小时工作,你只用8小时工作,这种工作一两天积累出来的差别可能不明显,但5年以后,也许我们就会有不同的境界,是两重天。我觉得这就是勤奋的力量。

1985年,留在江西农大任教的李宁决定报考中国农大的研究生,媒体报道说,为了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备战考研,那时的李宁连“上厕所都是跑步前进”。

李宁当了院士之后,应酬突然变多了:开会,做报告,出席各种大小活动……他不喜欢。王月常听他抱怨:不去也不行,去了又觉得浪费时间。

李宁曾不止一次告诉他的学生,从事科研的人都是能耐得住寂寞的人。2003年,他主持的《猪高产仔数FSHβ基因发现及其应用研究》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他为此投入了10年。

1993年的李宁还是中国农大一名普通讲师,没什么名气。当时的科研条件,跟日后动辄百万的科研经费也不可同日而语。他后来回忆,研究之初经费紧张,实验室就设在猪场,吃住都在那,到了夏天,随手都可以抓一把蚊子。去各地调研,经常因为买不到座位票不得不一路站着。

“大家都不觉得苦。相反认定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相信自己的努力终有回报。”李宁说,“把每一个充满阳光的日子和每一个阴暗的日子串起来,就会铸就伟大的人生。”

敢于冒险

李宁第一次被学术圈熟知是在2000年底,当时,他带领他的中国团队,克隆出了3只转有人α抗胰蛋白酶基因的转基因山羊。之后,李宁的学术成果呈井喷之势,其中很多是中国动物遗传领域的原创性工作:首次克隆了鸡性连锁矮小基因,发现了鸡抗白血病病毒的基因座……

他的一位学生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李宁对于科研方向的把握非常有前瞻性,“创新是科研的灵魂,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曾说,做科研要有正确和智慧的判断,找准方向,再坚持到底,如果方向找错,既浪费了国家资金也耗费了自己的精力,这是万万不可的。

李宁对创新的理解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把事情做得更好。在一次2009年的一次演讲中,李宁以他自己的经验举例:克隆不是中国人先做出来的,但中国克隆技术水平不比英国弱,英国克隆羊成功了,我们也成功了,但我们还使用冷冻暖母细胞进行克隆,这是世界领先。

李宁的克隆之路始于1996年7月跟克隆羊多莉之父的一次交谈,而他最早的学术启蒙老师同样是另一位泰斗级的人物:他在中国农大的导师吴常信。这位日后成为他岳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动物遗传学界的权威。李宁日后能成为院士,在一些人看来,多少受到岳父的人脉恩泽。

“环境只是次要因素,他的成就完全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吴常信对南方周末回忆,“他跟我女儿谈恋爱的时候,还是只是个普通的研究生,怎么可能知道未来他会当院士呢?”“我是一个很开通的人,谈恋爱是年轻人的事,我不会反对他们。”

尽管吴常信跟李宁住同一栋楼,但二人却很少碰面。“大家后来研究的领域不同,他研究转基因克隆,我研究遗传育种,加上我们都很忙,有时候开会才会碰到一块聊两句。”

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跟团队的交流上。最多的时候他指导有三十多名博士生。正是这些博士生构成他的科研团队,完成了那些被外界熟知的重大课题。

他给自己团队中的每个人一份英文备忘录,里面记录着为人标准、指导原则,既有共性要求,又有依据每人个性、经历等而给予的不同要求与鼓励。“一个团队就像是一艘船,船长应该了解每一位水手的能力,协调起来使大家的力量都能发挥出来,这条船才会跑得很快。”李宁曾对媒体说。

一个课题批下来,他不会把学生当作实验室的工人和实验机器。“做课题的时候,都让我们自己结合自身兴趣来选择。”他的一位学生回忆,“他很大方,我们做课题能多给我们一点补助就尽量多给点。”

争议很大

1962年出生的李宁几乎经历了中国最坏的年景和最美好的时光:三年困难时期时出生,5岁随父母下放,“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跟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他从小接受的是爱国主义教育,一个例证是,他从小最爱看的书都跟战争有关:《中国近代史不平等条约》、《以弱胜强的军事战争》……

好胜的性格贯穿在李宁学术生涯的每一步。即便是已经克隆出了不少转基因成果,他经常提及的还是中国和世界的差距。“我希望国际一流科研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时,会引用中国科学家的数据。希望在国际科研舞台上,一直活跃着中国科学家的身影。”

但西方留学的经历,也让很多人从他身上看到自由主义的影子:针砭时弊,大胆敢言。他痛恨学术克隆,在一次迎新活动上,他引用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话告诫同学:“学者应当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最好的人。”他认为,科学精神对于治理社会同样重要。“如果我们的一些领导和老板们科学研究的素质高些、科学精神强一些,我们的动车就不会相撞,拆迁就会减少,毒奶粉、瘦肉精的事件就不会发生。”

一直以来,李宁都被校方当成中国农大的一张名片。2006年,中国农大号召全校师生向李宁学习:“他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卓著。展现了我校青年一代科学家的风采,为我校赢得了巨大荣誉。”

伴随着他的科研成果接连获奖的是,各种评审邀约纷至沓来:863项目现代农业领域和生物反应器重大专项专家组组长,转基因生物培育重大工程副总工程师,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生育与生殖专项专家组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

但与此同时,李宁还是这些项目课题的申请人。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双重身份,早在2008年就引起其他专家的不满。2008年,有人在网上举报,李宁在一项国家级的水禽开发中没有回避,导致评审结果出现严重不公正。举报人称,李宁仅在投票时进行了形式上的回避。

他的一位学生回忆,李宁对当评审的事有些从不从心。“他自己也不愿意当,因为大家都看着。”这位学生说,但是在中国这种申请人兼任评审的情况相当普遍,“李宁老师可能做了一件不公平的事。有的人可能做了无数起。”

李宁当了院士之后,拿到的项目确实比以前多,规模更大。“在中国没办法,不是李宁想要,而是这个制度决定的。这跟国外很不一样。”中国农大一位博士说,国外科研是鼓励年轻的科学家,比如那个英国的克隆羊之父,因为年纪大了点,科研经费反而特别少。这在我们国内是不可想象的。“一个人如果取得这样的成就,就算到了100岁,爬不动了,国家还是要多给你一点钱。”

在学校内,也难免受到非议。中国农大一位老师说,一般的人只能申请到几十万的项目,而且都很难。但是李宁往往不费力气就可以申请到成百上千万的经费。网上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他之所以搬到神内大楼,并不是因为学校帮他建了新的实验室,而是受到了生物学院老师的排挤。南方周末未能联系到生物学院对此置评。

为了推广转基因,李宁亦遭到反转人士的炮轰。早在7月下旬,李宁被调查的消息还未被媒体曝光之时,崔永元就在网上发文爆料并揶揄:李宁至今未归,同学们都说李宁院士一定是给检察院普及转基因知识去了。

应受访者要求,王月为化名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来源:南方周末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1998-2025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10156 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