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本站是一个提供生物仪器设备和耗材、化学试剂、实验动物信息的专业网站,为国内的生命科学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医院实验室,生物工程,生物医药产业消费者提供最全面、最周到的器材采购导航服务。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华大基因: “27岁”的登山者

1楼
妖精的口袋 发表于:2014-6-27 10:48:00

  近日站在位于盐田区北山道的一座白色大楼前,你很难将这个外形普通的“工厂”,与“全球最大基因测序航母”联系起来。看着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面孔,一身休闲打扮的年轻人,你很快会打消这里是个“工厂”的念头—看起来,它更像是一所“大学”。

  平均年龄只有27岁,近来,这个年轻团队喜报频传—611日,华大基因研究院38岁的王俊院长获得了被誉为“中国诺贝尔”的陈嘉庚青年科学奖;66日,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多家单位完成了高质量的绵羊基因组和转录组序列图谱;528日,3000株水稻基因组序列公开发布……

  几乎每周,外界都能看到华大人在通往人类最巅峰的基因科学道路上前行的坚实脚步。华大基因在落户深圳的短短7年间,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认可,目前已成为世界基因组学领域研究人员最多、平台规模最大、成果众多的研究机构,被公认为世界上测序和分析能力最强的三大基因组研究机构之一。

  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许多到访华大的知名人士都曾询问,华大基因到底有什么秘密武器?

  华大基因公司董事长汪建每每笑着说:“我的回答是,年轻人!”
  
按照华大给出的数据,目前有1000多名生物信息分析员,平均年龄只有27岁。和统计结果高度一致,记者近日在华大基因总部楼里采访发现,这里的办公区是密密麻麻的开放卡位,很多员工还是“学生模样”。

  就是这些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干着很多外人所不能理解的事情。2013年,华大发表SCI论文196篇,其中Nature及子刊杂志32篇,Science及其子刊3篇。

  最为知名的是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今年38岁的他,是100多篇学术论文的作者,成为国内发表高水平论文最多的科学家。
  
《财富》杂志评价说:“想象一下,一个米粒,可以将土壤中的污染物吸取出来;或者一个癌症治疗可以如此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它只为你一个人而存在……好比一个生物谷歌。这正是基因组学教授、现任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的工作。”

  不过,在华大基因,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不是个例。

  “80后”的李英睿是华大科学体系第一负责人,“90后”赵柏闻2013年被世界权威科技杂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商评》评为“年度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家”。此外,很多学生大学没毕业就担纲重要项目负责人,实习期间就成为世界顶级科学杂志文章的第一作者—这在传统院校想都不敢想的事,在华大已经“屡见不鲜”。

  有人感叹,在生物科学领域,这样的青年科学家都是“一将难求”,但在华大好似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不墨守成规的冒险家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华大人才辈出的背后,有更多“不同寻常”的现象与故事。

  作为董事长,汪建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和普通员工一样坐在一个靠窗的格子间里。被人称为“汪老邪”的汪建,本身就是一个冒险者—用他的好友王石(微博)的话说,他的登山水平并不高,却不肯服输,在56岁时,他们一道登顶了珠峰。

  李英睿曾对记者说,他高中没毕业,因为喜欢,留在华大搞研究,汪建从一开始就鼎力支持,并且尊重年轻人的创意,给他带领团队、不断试错的机会。如今,这个高中未毕业的年轻人,带领着一帮来自国内外的博士、硕士。

  “我搞不懂学历和能力有什么必然联系!”—不唯资历、不唯学历,华大基因的创始人总在不断地打破常规。正是在汪建的“宽容”之下,这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反偶像崇拜者、冒险家、旧规则破坏者。

  记者还听到了几个故事,科研带头人把自己头发染成红色表示“怒发冲冠”,没人觉得稀奇;还有人把自己打扮成美国NBA赛场的球星。

  汪建对这群年轻人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说,“这是一个颠覆的地方,我们鼓励员工与众不同。”在他看来,要想颠覆式创新,首先要从解放思想做起,这样才能摆脱物质生产、工业经济那些模式和发展思路的束缚。

  大胆使用人才走出新路

  基因科学是一门前沿科学,但是发展时间并不长。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在国内这一学科是科学超前,教育滞后,人才问题一直约束着产业发展。华大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汪建有一套独特理论,他把对基因科学的研究比作“游泳”,秘诀就是,一边让不懂游泳的员工迅速学习,一边不断摸索向对岸前进。对新招来的年轻人,立即学,立即用,干中学,在未知领域里“摸着石头过河”。

  “好比在河边挖一个游泳池,训练几个月,再跳到河里去游泳。”汪建介绍说,华大有一整套网上的公开教学体系,不保密,谁都可以学。在他看来,科学是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懂技术,又敢摸石头,就容易成功。

  “华大人才培育模式相对独特,通过自己培养人才、大胆使用人才,走出了一条新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基因创始人之一杨焕明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华大目前有三种教育模式:一是有学位的重点培养,二是员工的培养,三是大众教育,包括针对中学生、小学生的一些科普活动。据了解,在学位培养方面,从1999年成立至今,华大基因与华南理工大学、哥本哈根大学等国内外优秀教育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了数百名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

  一个深刻的感受是,在华大基因,从院长到一般科研人员,都有一股特殊精神—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源头创新。对于华大团队的未来,汪建表示,“巨大的变革时代即将到来,在基因科学这个领域,这帮年轻人将会有更多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机会。”

来源:深圳商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6-27 10:49:03编辑过]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1998-2025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08594 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