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2014年6月11日,2014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全体院士会议上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颁奖仪式,并与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和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一起为获奖科学家颁奖。
2014陈嘉庚生命科学奖
DNA氧化在哺乳动物发育表观遗传调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摘要:
DNA去甲基化对于沉默基因的转录激活至关重要,然而此前人们对其发生机制却知之甚少。徐国良课题组的研究表明,DNA中的5-甲基胞嘧啶可以被Tet双加氧酶氧化为5-羧基胞嘧啶;而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可以特异性地识别这一新的碱基修饰形式,并将其从基因组中切除。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一条新的DNA主动去甲基化途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动物胚胎中, Tet双加氧酶负责将父本基因组DNA中的5-甲基胞嘧啶氧化,从而启动全能性基因的去甲基化与转录激活。这些发现使人们对正常胚胎发育以及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有了清晰的认识。
徐国良,1965年2月出生于浙江诸暨市。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生物系。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完成硕士阶段学习,1993年于德国马普分子遗传研究所与柏林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1995年任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尔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01年回国任职,一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徐国良长期致力于表观遗传学重大问题的前沿性探索,近年在DNA去甲基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动物基因组中的5-甲基胞嘧啶通过Tet加氧酶的氧化作用转变成一种新的碱基修饰形式,即5-羧基胞嘧啶,而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特异性地识别并去除这一新的修饰碱基,以实现DNA去甲基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Tet加氧酶在动物早期胚胎中负责将父本基因组DNA中的5-甲基胞嘧啶氧化,进而启动全能性基因的去甲基化与转录激活。这些发现使人们对正常胚胎发育以及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有了清晰的认识。
2014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生命科学)
王俊,1976年6月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市。2002年获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晋升为研究员,现任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 973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于生物信息学算法和工具、比较基因组学、分子进化、基因与复杂性表型的关联、人体共生微生物与健康的关联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自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联合多国共同发起“国际千人基因组”,欧盟MetaHIT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在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中首次系统地阐释“人体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的
“参考基因集”及肠道菌群在人群中的多态性,进行肠道菌群与Ⅱ型糖尿病的“宏基因组关联分析”并提出“宏基因组连锁群”的概念,为复杂疾病的致病因素探索开辟了新模式。
在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总引用次数超过30000次,申请及授权国内外专利共100余项。主要科研成果中,有十项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六项入选“国际十大科技新闻”和“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三项入选“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周光召基金会科技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求是杰出科技成就奖”及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
肠道菌群基因组“参考基因集”及其与II型糖尿病的关系
摘要
复杂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饮食等多方面及其相互作用,王俊及其团队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从多个组学水平对疾病的遗传因素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环境,饮食等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一直是一个世界难题。王俊及其团队从与人体关系密切的人体肠道微生物入手,通过搭建研究平台、生物信息学算法开发以及数据处理和功能分析等一系列工作,构建了全球首个人类肠道菌群“参考基因集”,包括3百多万个基因及不同个体肠道菌群的多态性与相似性,初步阐释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为进一步阐释复杂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王俊及其团队以II型糖尿病为研究对象,首创“宏基因组关联分析”(MGWAS)的方法对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进行比较分析,率先提出并运用了“元基因组连锁群(MLG)”的概念,明确了II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及患者与正常人在肠道微生物组成上的差异,发现的生物标记物为未来II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方法,发现的一些成果正在作进一步的功能研究为将来糖尿病的防治奠定基础。本研究为其它复杂疾病在肠道菌群层面进行功能防治开辟了新策略。该项成果荣获2012年度中国糖尿病十大研究——“最具影响力研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