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葛兰素史克(简称GSK)中国公司进入多事之秋。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继1月份有人匿名向GSK总部递交举报材料后。
5月13日公司董事会再次接到举报,并再次开展调查。该报获得的举报材料显示,GSK在华推广产品保妥适期间,涉嫌向医生许诺回扣。
有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爆料称,2012年末,该公司有高管离职,因对公司开出的补偿条件不满,遂向警方及GSK海外总部递去材料,举报该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商业贿赂等行为。报道称,这一切都源于公司内部人事争斗。
记者查阅发现,公司前政府事务总监于2008年2月加入葛兰素史克,去年12月离开该公司,其在GSK期间负责政府事务和市场准入,该人此前还在诺华、强生等外资企业和上海医药担任过高管。
葛兰素史克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上述“疑似举报人”不予评论,但确认此人已经离职。尽管目前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其递交了举报材料,但其此前在强生高管腐败案中被指曾用内部举报的方式。
实际上,除了该前政府事务总监和此前被解聘的研发主管负责人臧敬五外,包括前合规总监在内的其他两名高管也在事发前离开了公司。近日又有消息称,公司有一名副总裁也已离职。此消息未得到官方证实。
“经过这次事件,可能葛兰素史克自上而下的人事动荡不可避免,”一医药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据他了解,资深一点的医药代表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线销售人人自危,估计这会影响其销售策略。
6月10日,因学术论文造假,葛兰素史克最终公布处理结果,其中臧敬五被开除,刘学彬辞职,另有涉及该事件的另外3人行政离职。不过作为该事件的主要当事人,臧敬五、刘学彬二人坚称作假一事系误读,并认为背后“有人使诈”;而刘学彬甚至公开声称在调查过程中受到了威胁。
据悉,该事情缘起于2010年《自然医学》杂志的一篇论证白细胞介素7(IL7)对多发性硬化症起到关键作用的论文。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G SK中国区研发中心神经免疫副总监刘学彬,通讯作者为该公司上海神经免疫学中心的主管臧敬五。然而今年3月,葛兰素史克总部和《自然医学》杂志收到了一份相同的材料,指控该论文有数据造假。
6月27日,GSK中国副总裁兼企业运营总经理梁宏被警方带走接受调查。与梁宏同日被带走的还有GSK中国的副总裁兼人力资源部总监张国维、法务部总监赵虹燕和商业发展事业企业运营总经理黄红。这四人被称为GSK中国的“四驾马车”。
6月28日,长沙警方在微博上公布,葛兰素史克有高管涉嫌经济犯罪而被当地公安机关调查。这一连串的风波使得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陷入空前动荡。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GSK近年在中国业绩亮眼,该公司在过去的25年里对中国市场累计投资超过5亿美元,中国区连续多年的增幅超过10%。GSK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马克锐年初时对媒体表示,将加快在中国区的新药推出速度,“2009年前,在华推出新药的速度约是每年一个产品,现在是每年3-4个,未来这一速度希望能变得更快。”
然而,在获得靓丽成绩的背后,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今年接连卷入各种风波。6月中旬,已有消息显示,葛兰素史克对中国区展开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GSK中国在2004年至2010年期间,其销售人员涉嫌对医生行贿开药方,其中还包括违法的超适应症用药。当时该公司内部人士对南都透露,上海地区葛兰素史克有20名销售人员被卷入行贿之中,均被开除。而葛兰素史克方面也承认了对于中国区的合规问题调查与开除相关人员。
不过,GSK官方最终表态称,葛兰素史克将严肃对待这些投诉,并将对其提及的任何事项展开调查。在过去的4个月里已经动用了相当大的资源来对有关匿名爆料所称的每项指控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并未发现其公司在华行贿或者从事腐败交易的任何证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内部人士对南都记者证实,今年5月,GSK中国区的合规总监被劝退。
北京时间7月4日午间消息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7月3日宣布,将对葛兰素史克在内60家药企进行成本价格调查。这让已陷经济调查风波的这家英国药企再添麻烦。
国家发改委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为了解和掌握药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价格及有关情况,及时制定调整药品价格,决定对部分企业开展成本价格调查。
此次调查包括出厂(口岸)价格调查以及成本专项调查,前者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2012年度政府定价药品出厂(口岸)价格以及生产企业财务经营等基本情况。后者调查企业2010年至2012年度连续三年全部药品生产、销售、成本费用及价格等有关情况。
据中国媒体报道,进口药或将成为重点调查对象,有些进口药品国内销售价格与国外销售价格有几倍之差。本次调查恰值雀巢、达能等外国配方奶企被指在华价格垄断而降价之际。
伦敦的葛兰素史克发言人称,其在华分支正在遭到调查,但不清楚具体调查内容。
长沙警方前日透露,7月10日,专案组第二次赴沪实施抓捕,将葛兰素史克中国和另外一家旅行社工作人员共9人带走。
7月11日,公安部的一则通报成为国内外医药界的一枚重磅炸弹:因涉嫌严重商业贿赂等经济犯罪,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GSK中国〕部分高管被依法立案侦查。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日,关于GSK中国以及其他跨国药企“内部举报者”“深喉”的传言就开始在业内流传,一时间人心惶惶。
其实,真正使GSK中国进入警方视线的并非传言中的“深喉”,而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旅行社——
“2006年成立的上海临江国际旅行社(以下简称‘临江旅行社’)几乎没做过任何旅游业务,而是只和一些药企打交道”今年上半年,包括临江在内的一些旅行社异常经营活动被公安部在工作中发现。在有关部门协助下,公安部部署涉案地公安机关开展调查,发现GSK中国及其关联企业存在重大经济犯罪嫌疑。
7月13日,在湖南长沙,记者见到了正在接受讯问的涉案人员之一、临江旅行社的法人代表翁剑雍。为了规避法律风险。
“这几年,我和梁宏形成了默契,他把办会议的业务单给我,我把其中一部分钱返给他”,翁剑雍说。从2010年开始,在梁宏的“关照”下,他拿到了梁宏所负责部门的大部分会议项目,截至2013年,报账金额共计约有3000万元。按照“行规”,梁宏的“好处”有200余万元。
办案民警介绍,这些好处费一部分直接给梁宏,另一部分放在翁剑雍处,供梁宏和家人到各地旅游以及处理一些他们公司无法走账的开销。
梁宏所负责的部门并非GSK中国与临江旅行社“合作”的唯一部门。2009年至今,临江旅行社承接了GSK中国多个部门各项会议、培训项目后,通过各种方式返给GSK中国部分高管的金额达2000余万元。这些钱一部分进了高管的腰包,另一部分向下逐级分流,流到各级销售乃至最基层的医药代表手中,成为GSK中国向相关部门、单位行贿的资金源。
关于GSK内部的财务管理,记者详细询问了GSK中国的共享财务服务中心总监金某。她的回答是“非常严格”,她所在部门会定期对公司的财务运行情况进行监督,近年来一些员工就是因为账目查出问题而被处分或开除。
“如果要向外人行贿,账面上肯定是过不去的”,金某说。“我们公司正常的请客、送礼,单人标准不得超过300元,审核得很严。”
每次承办会议后,翁剑雍都要去GSK中国的财务部门报账。他通过虚增人数套现账面做平。
因为会议究竟开了没有、到底有多少人参加,公司财务部门并无确切核证的手段或相应步骤。也就是说,只要发票合乎规范,到财务部门报销很容易蒙混过关。多报销出来的钱,既有回流给药企高管的,也有旅行社的。
办案民警告诉记者,一方面,除临江旅行社之外,GSK中国还与多家旅行社保持“合作”;另一方面,除GSK中国之外,临江旅行社还帮助多家药企完成非法套现。
公安部通报显示,近年来,GSK中国为达到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采取直接行贿或赞助项目等方式,向政府部门个别官员、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医院、医生等大肆行贿。
事实上,GSK在其他国家也是“劣迹斑斑”:曾在美国、新西兰、意大利因商业贿赂等违法行为被处以重罚;2012年7月,GSK公司同意向美国司法部支付30亿美元罚金,用于为有关不当营销抗抑郁药物以及未能提供有关糖尿病药物文迪雅安全数据等相关指控达成和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药企的利益链实际上就是销售链加上贿赂链,就国内而言,行贿的药企肯定不止GSK一家。只不过与本土药企用现金开路不同,治理结构相对完善的外资药企往往借助更加隐蔽的手段来进行。
上述业内人士还表示,药企的销售网络自上而下,上层可能还会“包装”一下,越往下问题越多、管理越乱,医药代表直接贿赂医生和行政部门个人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一种药品要上市,必须与各个部门打交道,注册涉及药监,价格涉及发改委,进医保涉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进地方涉及地方招标办,进医院涉及医院院长、科室主任、医生等……如果涉及药品的环节少了,腐败也就少了。但从根本上讲,医药不分、以药养医才是最大的问题。”梁宏说。
梁宏还介绍,GSK在华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药品销售,这意味着巨额的“黑金”都将被转嫁到药价中,最终由患者埋单。成本仅30元的药,最终卖到患者手里能达到300元,秘密很大程度就在于此。
“我估算,这个运营费用在药价中占的比重有20%—30%”,梁宏说。这十几天来,他一直在反思,这种成本的比例确实太高了,“如果能少开点会,就能降低一些成本,减轻广大患者的负担……”
说到此处,梁宏陷入了沉默。
新京报记者从中国警方高层还获悉,截至7月14日,包括上海临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在内,至少4家旅行社涉案,一些政府官员和医院亦卷入。
葛兰素史克事件并非外企涉嫌在华行贿孤例,之前包括辉瑞制药、摩根士丹利、IBM、朗讯、沃尔玛、德普、艾利·丹尼森等诸多知名跨国公司都曾在华涉嫌商业贿赂。
葛兰素史克中国是目前在华规模最大的跨国制药企业之一。近年来,葛兰素史克曾在美国、意大利、新西兰等国涉嫌违规行为被处以高额罚款
《华尔街日报》网站7月20日报道称,葛兰素史克已派遣三名高管前往中国,处理与涉贿调查有关的问题。中国指控葛兰素史克利用旅行社等渠道贿赂政府官员、医院和医生,以达到增加药品销量和抬高售价的目的。中国于6月底公开启动调查,调查目前已导致葛兰素史克中国业务高级管理层的大变动。
葛兰素史克日前曾表示,中国业务财务总监、英籍人士史蒂夫·尼切尔普特已被限制离境。除此之外,中国有关部门还拘留了葛兰素史克中国业务的四位高管,称他们严重违反了中国法律。
葛兰素史克表示对这些严重的欺诈和不道德行为指控深表关切和失望,并表示绝不容忍这类行为,且这些行为违背公司的准则。
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22日在官方网站上发出声明,回应中国政府的调查。 称将降低药价中运营成本
美国媒体7月22日称,根据他们获得的一份秘密文件,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在中国的违规操作并不仅限于销售层面,还涉及在中国的药品研发业务。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7月23日报道,《纽约时报》声称获得了葛兰素史克从2011年11月开始的内部审计文件,显示葛兰素史克研发神经类药物的上海研发中心存在着严重问题。
贸然开展人体试验
葛兰素史克的内部审计报告指出,其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涉及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和运动神经疾病药物的研发。报告称,研发项目的负责人在药品已经开始人体试验之后才了解有关的动物实验报告。
报告显示,该药的项目负责人未能及时获得药品在老鼠身上的三次试验结果。调查过程之中,审计人员发现有6项研究结果未见汇报,早期的人体测试却已在进行之中。这被指存在巨大潜在危险,因为参加人体试验的患者可能承担不必要的危险或接受无效的治疗。
《纽约时报》援引美国纽约大学兰贡医疗中心医学伦理部门负责人阿瑟·卡普兰的话说,如果情况属实,这将是医学研究中“不可饶恕的罪恶”。他认为,任何人都不能在没有得到足够资料的情况下批准开展人体试验,这是严重违反医学伦理的行为。
参与者是否知情存疑
审计人员还发现,该公司雇员未能记录研究参与者是否在临床试验过程中签了新的同意表格,没有记录参与者是否服用了计划剂量的药物,也没有记录他们是否在发现参与者不遵守临床试验规定的情况下进行了跟进。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800多种新药进行人体试验,涉及人群约50万人。关于受试者,民间有一个十分形象的称呼——“药人”。外国药企热衷在中国开展人体试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统计数字显示,在美国药物临床试验中,甚至能达到80%都是在发展中国家去实施的。
葛兰素史克在声明中称雇员充分地监督了试验,但也承认他们没有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完善的记录。
当地时间7月24日12点15分,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的CEO安伟杰(Andrew Witty)在公布二季度财报的媒体电话会议上并未发表新鲜言论,仅称在中国所面临的欺诈指控是“可耻的”,“完全违背了我们的价值观”,在表达对此深感失望之余,他也不忘撇清,强调英国总部对在中国发生的违规行为“一无所知”。
他还称,自己“绝对愿意”并且准备到中国去,但公司亦有其它很多需要他关注的问题。事发至今,葛兰素史克仅派出分管国际事务的Abbas Hussain赴中国与有关当局会面。该公司中国部门商务运营总监马克。赖利(Mark Reilly)在6月27日调查开始后返回伦敦滞留至今,未回到上海协助调查。
电话会议仅进行了30分钟就匆匆结束,安伟杰并未回答更多媒体提问,也未给出公司涉及有关中国丑闻及如何切实整改的更多信息,只承诺绝对要铲除公司内的腐败行为,令一些与会记者同样“深感失望”。
一家跨国药企不愿透露姓名的营销高管对本报评价说,正如安伟杰所言,这的确“很可耻”——尤其是当一个全球性的医药巨头隐瞒真相,直到最后不得不承认其在中国所做的事。“在今年搞了超过20个内部审计之后,很难想象该公司高层如何还能对在中国所犯错误表现出天真和无知?”他反问。葛兰素史克相关负责人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公司7月25日决定任命HervéGisserot担任公司中国处方药及疫苗部级副总裁和总经理,9月1日生效。
这意味着Hervé将代替马克锐的职位。记者了解到,Hervé于2012年9月开始担任欧洲二区高级副总裁的职务。此前,他是葛兰素史克法国公司的副总裁兼总经理。
马克锐将帮助公司就中国政府有关行贿指控的调查做出回应。此前有消息称,马克锐已经离开中国,而根据最新消息,马克锐将于近期回到中国配合政府调查。
去年下半年,马克锐被葛兰素史克任命负责在华处方药和疫苗业务。此外,他也曾领导在华高级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在中国的战略和发展。业内人士认为,Hervé有望替代马克锐成为公司在华业务的领导者。
记者获得的葛兰素史克新兴市场和亚太总裁AbbasHussain发给公司员工题为 《葛兰素史克中国处方药及疫苗部管理团队调整的通知》的人事变更的邮件显示,HervéGisserot将在适当的时候与马克锐进行交接,他将于近期入驻葛兰素史克在上海的中国总部,对葛兰素史克中国团队提供支持。以GSK(葛兰素史克)作为事件原点,近两周以来,阿斯利康、罗氏、辉瑞、拜耳等多家药企已被牵入长长的疑似调查名单中。而根据最新爆出的消息,赛诺菲与礼来这两家全球前十的外资药企也终于难以幸免,其中国区事务确定已遭到沈阳工商部门的调查。
近日,关于沈阳工商对礼来公司在华的销售和供应商体系进行了临检,并初步拟定了500万的巨额罚单的传言在网上不胫而走,同时传出在沈阳被查的还有赛诺菲和罗氏两家。而疑似有公安便衣介入调查的消息更是让人直接联想起了此前GSK遭公安部立案调查一事。
一场大风暴或很快会登陆。
根据业内人士陈伟的介绍,目前流传甚广的一种说法是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已确定在7月30日至8月3日开展集体检查,专项彻查此事。就在7月31日,上海卫生局、检察院、公安局以及上海市纪委等多个部门被指已在上海开展全市医院联合突击检查。而收到风声的各大药企临时紧急应对,要求公司拜访医务人员的医药代表,拜访中不再携带任何敏感资料(如产品材料、礼品等)。
不过,被外界普遍解读为调查范围扩大化、外资药企行业性整顿的大事件,在各家疑似遭调查的企业口中却被纷纷“降格”为常规检查,有如陷入罗生门。“这样的检查常年都有,并不应与GSK事件联系起来。”礼来中国公关部向记者回应称。
“常规调查”反常激增
赛诺菲证实沈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7月29日曾造访其沈阳办事处,但目前尚不明确此次造访的目的。
面对外界盛传的受查风波,礼来与赛诺菲两家涉事企业最终无法继续保持沉默。
赛诺菲中国在回复记者的一封声明中确认了调查一事。“公司已获悉沈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7月29日曾造访赛诺菲(中国)沈阳办事处。目前尚不明确此次造访的目的。和在全球其他地区一样,赛诺菲在中国也同样以高标准的道德准则来规范我们的行为,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和规章。”
礼来方面则未对近期的调查与巨额罚金做出直接回应,只是强调称:“这是政府主管部门对所辖领域企业的例行检查,与此前行业中由公安机关主导的调查性质完全不同。沈阳工商行政管理局在2013年初对我们的业务经营进行例行检查。对于这些检查,我们一向充分配合,并在持续跟进中。”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多个企业轮番接受调查的事实,调查结果和处罚金额的公布却来得尤为缓慢。
“最终对于公司的案情定性、处罚轻重和缓急都是企业与工商部门的博弈和沟通,政府公关能力更强的往往受罚的程度就更小。不少情况下,外企都会选择主动"认领"一部分罚金配合监管部门,以避免事件进一步严重。”一位大型外资药企的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
在该人士看来,十天前工商部门在上海“扫楼”已经覆盖了诺华、阿斯利康、拜耳和罗氏等一系列大公司,如今传出的礼来、赛诺菲等公司集体遭调查,似乎也是一场工商“扫楼”行动。这些事件并不一定得和GSK事件挂钩,此类行动是工商部门常年惯常的行为。
“当然,也不能排除是各地监管部门认为借由GSK事件的影响,在近阶段大力开展彻查,能更有效的打击商业贿赂等违规行为。”
据该人士介绍,通常工商部门会应上级要求或自身规划,对快消企业和药企这样的重点对象进行“突击检查”。从行政文件、销售账本到电脑数据一样不落的检查,有时甚至会直接搬走电脑、封存残余垃圾。“一旦发现有可疑之处,就会将公司的有关人员带走进行询问,这就和上周阿斯利康上海一名员工被带走的性质一样。”
风声鹤唳的药代
多名医药代表向记者确认,近日在医院拜访中就遭遇到了大批调查人员
在GSK一案中,医药代表作为实际行贿的主要经手者被有关部门予以重罚。如今有关部门为了在调查案中有所突破,均希望攻克部分药代以获取企业行贿手段。
无独有偶,此前一直坚称未因此事遭到调查的辉瑞,也在近日传出有肿瘤产品的销售代表被带走调查一事。对此,辉瑞中国公关部负责人向记者强调,此事仅是一起医患纠纷引起的个例,与GSK事件扩大化毫无关联。
“近段时间医生被劝尽量少参加一些药企赞助的活动,医药代表在原本例行的拜访中也被条条框框的限制了很多,都是围绕一个原则——风头紧时低调行事。”陈伟告诉记者。
多名医药代表向记者确认,近日在医院拜访中就遭遇到了大批调查人员,其中有明令临检的,也有便衣调查的,通过主动和医药代表攀谈来了解药企销售实情。
针对有关部门为期五日的大检查传闻,有大型药企已经对药代下发指令,该时段内不进行医生拜访。而在药企承办或赞助的学术会议方面,赛诺菲和罗氏两家企业被指纷纷暂缓执行下半年全国级别的市场推广会议,以求低调潜行的“安全过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