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基因测序酝酿千亿规模市场 “十二五”打响中国公司发令枪
本报记者
宦璐
作为生物产业的重点技术之一,基因工程的发展成为新的热点。
基因测序(又称DNA测序)是一种破解基因密码(即碱基序列)的技术,这个市场不仅限于医药行业(DNA测序已经被证实能够帮助治疗癌症),还包括诸如材料科学、生物燃料(石油的替代品)以及产能更高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等领域。甚至有合成生物学专家在讨论用该项技术制造家具和建造房屋,他们认为这比目前的塑料和混凝土更利于环境。
今年以来,致力于发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服务的上海美吉生物医药公司获得了来自上海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一笔天使基金。在该平台的投资经理李桢林看来,基因测序能实现在人体、动植物、真菌微生物等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仅看微生物这一个方面,就有上万种之多,按每种微生物做完基因组完成图测序的费用为30万-50万的价格来看,微生物的基因测序带来的市场规模有多大,就可见一斑了。”而据全球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刊文指出,基因测序技术将构成一个千亿元产值的市场。
据权威人士向记者透露,在即将公布的新兴战略规划——《生物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生物产业要完成10000种微生物、100种动植物组基因测序、发现约500个新的功能基因、转化应用5个以上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基因或蛋白。
可以说,我国基因测序产业的发令枪已经打响。
企业加速跑
今年6月份,江苏一家生产医疗器械的百强公司的负责人
基因测序,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渐行渐近了。
每天清晨,几千名员工被巴士送到了深圳盐田区华大基因研究院。他们成群结队,鱼贯而入,他们并非传统的流水线工人,而是世界最大的基因组学测序中心的科研人员。
基因测序能力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个国家在基因组研究上的实力。成立于1999年的华大基因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承担其中绝大部分工作)、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100%)、大熊猫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因组科研工作,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同时,建立了大规模测序、生物信息、克隆、健康、农业基因组等技术平台,其测序能力及基因组分析能力世界领先。
“这种测序能力的建设意味着我们过去受制于人的局面已经改变,中国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的基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完全依赖于外国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简称深圳华大)的理事长杨焕明院士说:“正如DNA(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詹姆斯·沃森所说的那样,中国已成为DNA研究领域的主要角色之一。”
中国企业正在逐渐掀开基因测序的神秘面纱,同时在巨大的市场潜力的召唤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基因测序服务的公司们正在加速跑。
据介绍,华大基因在2010年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10亿元人民币。
地处张江药谷的美吉生物也一直致力于基因测序方面的服务。据公司合伙人张祥林向记者介绍,公司成立于2年前,主要从事两方面业务,针对某片段DNA的解读和对整个基因组的测序。就在去年公司在全国12个省市开展业务,到今年8月份,业务版图已经拓展到20个城市。张祥林认为,公司的发展速度很快,“去年的营业收入为1600万元,今年就达到了3000万。”目前正在与一些城市的医院合作,在拿到相关的资格认证后,将向医院提供基因测序服务。
获市场认可尚需时日
在张江药谷服务平台投资经理李桢林看来,基因测序将对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转变,主要将体现两个方面,一是个体诊断化治疗;二是对未来疾病的预防。
他详细解释了一下这两方面的功用,在个体化治疗方面,通过用药后对病人的基因进行测序,可以了解到最新的药效情况,方便医生及时做出调整。特别是针对肿瘤类的疾病,做过基因测序后,帮助医生了解该病人对哪一类的药更敏感更有效,从而有助于指导用药;另外,通过对个体的基因测序,可了解人们未来会罹患哪一类疾病的风险更大,从而做出预防。
医学价值明确
无庸质疑,基因测序的明天相当“美好”。在从容医药基金合伙人姜广策看来,基因测序属于符合未来发展方向,在化学制药的瓶颈越来越大的今天,基因测序在医学方面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那么现在,国内市场对基因测序的接受度又是如何呢?
据盘古医疗基金合伙人徐天宏向上海证券报介绍,基因测序的医学价值已经明确,将对未来疾病风险给出判断。在美国的很多医院都已经向病人开始提供基因测序的检测服务,并出现了一些独立的诊断服务实验室。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基因检测的费用在几百元-数千元之间,消费者的接受度较高。而在国内,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成本也降低了。但截止目前只有少数几家三级甲等医院也开始尝试此项工作,还未到大规模商业化推广的阶段。“要等市场完全接受并认可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他这样认为。
美吉生物张祥林也坦承,虽然中国现在已经有技术,但整个市场还未发展起来,单靠某个人,某个公司来做,还远远不够,希望未来国家在政策上有更大扶持,也期待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该行业中来,共同做大中国的基因测序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