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本站是一个提供生物仪器设备和耗材、化学试剂、实验动物信息的专业网站,为国内的生命科学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医院实验室,生物工程,生物医药产业消费者提供最全面、最周到的器材采购导航服务。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黄枪“网瘾基因”调查被谁偷走了良知?

1楼
equip 发表于:2011-8-10 20:57:00

黄枪“网瘾基因”调查被谁偷走了良知?2011年08月09日 21:03
来源:中广网
这是本人第一次开博。平常工作忙,不开博也不看博。今天开博,就是为了与《电脑报》黄旭论战。大丈夫行事,光明磊落。此为开篇。

一、我知道黄旭这个人,是从奉集团领导之命起草反驳他的文章开始的。昨天,领导又给了我一篇通过黄旭的朋友转过来的文章《十问联合基因》,对联合基因的工作及我们对他的反驳提出十点质疑(参阅附件)。领导说,这十个问题提得太幼稚,集团不打算出面回应了。昨天傍晚,我就看到集团官网发表声明,只愿意与学术界人士继续讨论学术问题,不愿意与黄旭等人打口水战。

我在联合基因工作了数年,目前担任公司市场部大客户经理。我所认识的集团领导都是儒雅谦和的,宽容有量、不与人争是他们的处事风格。但我看了黄旭这十问,仍觉得愤愤不平。所以集团不回答黄旭的问题,我来回答!我自信不论是对技术的了解程度、对产业的了解程度、对联合基因的了解程度远胜于黄旭,即便是论语言功底,我也自信不输给黄旭!黄旭想辩个明白,我奉陪到底!

现附上黄旭的《十问联合基因》,奇文共赏,

网瘾基因检测报道之三:

杰克逊送命是因为毒瘾?——十问联合基因

“黄枪调查”栏目对网瘾基因检测的持续报道,引起了众多媒体和业内的强烈关注,新华社、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广州日报等几百家媒体、电视台转载报道全文,网瘾基因检测是“伪科学”还是“跳大神”,一时间成为国内外数百家媒体和众多读者关注的热点。

8月2日晚,联合基因集团[0.12 4.27%]在官网首页做出“科学绝不会在乱枪中退缩,我们对黄旭两篇报道的回答”,称没有“网瘾基因”这种说法,而是统称为“网络成瘾倾向相关基因”,并且引用“杰克逊送命是因为毒瘾”对黄枪提出“几点忠告”。

1) 网瘾基因是网络成瘾倾向相关基因?

根据联合基因集团官方回应称,正式发布的所有资料中没有“网瘾基因”一词,本着谨慎的原则,对与网络成瘾性相关的一组基因统称为“网络成瘾倾向相关基因”。按照这个意思,网络成瘾与基因相关,请问是哪些相关基因?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网瘾基因检测”是联合基因武汉代理商与武汉中南医院推出的项目,那么这是代理商的问题,还是中南医院的问题?中间谁在进行商业炒作?

2、“被精神病”是网络成瘾标准?

既然贵公司有“网络成瘾倾向相关基因”,那么什么是网络成瘾总有标准吧?从贵公司的《回应》来看,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是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研究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但是,从黄枪调查来看,该标准制定者认为是否有网瘾,判断主要依据为上网时间,并且提出网络成瘾跟赌博成瘾和酒精成瘾一样都是精神疾病。将网络成瘾列为精神病,至今争议不断,在业内也未成为统一标准。那么,联合基因认为的“网络成瘾”判断标准是争议不断的“被精神病”标准?

3、400篇参考文献真相如何?

联合基因称,仅网络成瘾倾向相关基因研究方面,就参考了400多篇国际核心期刊的论文。但有专家指出,仔细参考其文献列表不难发现,其每一篇论文的题目中都带有Addiction(成瘾)一词,而用Internet(网络)一词去搜索,则发现没有任何一篇文献中带有该词。其他“成瘾”如何变成了“网络成瘾”参考文献呢?

4) 鼠疫染色体为何成了“网络成瘾”?

例如,列举的第431篇参考文献:(Goulard, C., et al., The Yersinia pestis chromosoME encodes active addiction toxins. J.Bacteriol. 2010, 192(14),P. 3669-77)。但在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的丁琦亮认为,把这篇文章的题目翻译成中文,就是“鼠疫杆菌的染色体编码了活性成瘾性毒素”,不难看出,这篇文章似乎除了题目中含有“成瘾”二字之外,与“网络成瘾”研究毫无关系。丁琦亮进一步前往Journal of Bacteriology(细菌学报)下载该文章全文后查阅其摘要(Abstract)发现,该项研究果然与人类的成瘾毫无关系。很显然,联合基因列举的该文献中的addiction与人类“成瘾”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不知道联合基因公司“专家团队”在研究人类成瘾性的时候去看这样一篇文献有何用意。

5、2000个样本测试有多少可信度?联合基因《回答》称,在上述期刊论文基础上,进行了超过2000个样本的测试。那么,按照科学研究的有关规定,在进行人类试验时,必须在实验前告知实验对象该实验的目的、方法及可能的不良后果,并应由实验者签署“知情同意书(Informed-consent)。假如联合基因公司的确进行了这项测试,不妨将这些人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公之于众,以证明自己的清白。退一步说,即使联合基因公司的确测试了超过2000个样本,按照科学研究的规范,不难得知这是一个病例-对照分析(Case-control Study),其中病例组有多少人,对照组有多少人,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又有多少,还请联合基因公司进一步说明。再退一步说,即使这些数据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其样本分布、样本质量等在流行病学上是否具有可信度,可信度又有多高,能否代表中国人的群体分布状况,都是很大的问题。

6) 网瘾如何与SLC6A4相关的?

从公布的情况来看,联合基因对网络成瘾倾向相关基因,是对SLC6A4基因进行检测。SLC6A4基因编码五羟色胺转运体,它可以影响神经系统中五羟色胺的含量,进而影响网络成瘾。该基因启动子部分的长度多态性(lenGTh polymorphism)被证明对五羟色胺的吸收有影响,但目前被证明的影响范围仅限于老年痴呆症、婴儿猝死综合征及在受到情感创伤的人中抑郁症易感性的变化。那么,网络成瘾是属于老年痴呆、抑郁症还是婴儿猝死综合症?退一步来讲,即便该基因和网瘾有关,那也需要很多的样本,进行很多的测试。那么在推向市场过程中,联合基因采集了多少样本量?研究了多少群体?进行了什么样的统计学分析报告?能否公布其有关网络成瘾研究的SCI论文证明自己?

7) 基因检测准确率为何高达99.99%?

从联合基因各地代理商宣传资料来看,均宣称联合基因集团准确率高达99.99%。但从黄枪采访的多位分子诊断专家和生物学研究人士来看,他们均表示因检测准确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样本量的大小和检测技术的高低。由于基因技术还没有发展成熟,有的易感基因很容易被发现,比如一些病毒基因,有的易感基因则相对复杂,现在的技术手段还无法检测。因此,联合基因号称能检测的包括“网络成瘾倾向相关基因”450多种基因检测如何能达到99%甚至99.99%?即便是在美国,基因检测率也不过宣称达到85%。与人体内几万种基因相比,目前只有一千多种疾病可以通过技术做出诊断。那么,99.99%的准确率从何而来?此外,黄枪获悉的一份《联合基因品牌代理商招商说明书》(下称《招商说明书》显示,联合基因主要产品包含:单病种超过150(种)基因检测,300多种综合类疾病基因,那么上述450多种基因检测每种均有科学依据吗?

8) 为何突然更改集团高管资料?

在黄枪调查报道之前,其官网对集团董事长的介绍均是“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生物学科组成员”,但在复旦大学宣传部接受黄枪的采访报道之后,官网介绍突然做出了更改,上述介绍均加上了“曾任”二字,且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是在2003年。至于联合基因集团CEO秦义龙,目前官网没有找到相关介绍。但通过百度搜索,发现其介绍多是“上海复旦[2.48 3.33%]教授、博士生导师”,比如“上海复旦教授(秦义龙)参观红橙节展馆”、“复旦教授湛江讲述健康人生”、“未来生啥病,测基因就知道”,难道是多年来这些活动者和报道杜撰了秦义龙的相关身份?

9) 商业机构是否能做诊断性基因检测?

联合基因《回应》称,卫生部规定的基因检测只有20多项,只是规范医疗机构的临床诊断行为,未涉及非诊断性的检测。但此前上海市卫生行政部门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商业机构不能做诊断性基因检测。那么,联合基因作为一家超过60多亿元产值、30多家子公司的商业机构,是否在卫生部备案,取得收费商业经营的资质?

10、代理商行为为何与集团无关?

此前,联合基因集团CEO秦义龙秘书曾对黄枪多次明确表示:“代理商的行为与联合基因集团无关。”那么是否意味着,对4万多家加盟商和代理商,集团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而黄枪获悉的一份《代理商招商说明书》同样显示,招商授权分支机构条件为:资金实力、共同理念、丰富的人脉资源,对代理商是否懂基因检测技术却未提及,那么这些代理商有多少是良莠不齐?有多少代理商明白什么是基因检测?事实上,黄枪的担忧正在变成现实,8月2日,一位自称在联合基因某地方代理商上班的人士就多次问黄枪:“有关疾病易感基因检测的事情,你可以跟我说一下吗?它有科学依据吗?还是只是一个噱头?”如果连代理商工作人员本身都对基因检测不了解,那么所谓的基因检测是否更多只是商业行为?

三、集团领导说,这十个问题提得幼稚,以我观点看,确也如此。例如:《十问》中最核心的四个问题(第三到第六),完全抄自丁琦亮的博客(见http://images.enet.com.cn/2011/0809/24/8740467.cn/u/andyding)。先不用反驳,先告诉你几件事:

(1)丁琦亮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刚刚进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跟李辉老师做课题。他还处在学习如何做科研的时候,到黄旭眼里,已经变成“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的丁琦亮”和“专家指出”了。在我们集团,有一大批研发人员是丁琦亮的老师或学长,照黄旭的标准,我们该有多少比丁琦亮更出色的“专家”呀!

(2)丁琦亮发此文,我一直觉得很蹊跷。他在美国过暑假,怎么知道这个论战?怎么会在情况不太了解的时候就发博客,怎么博客一发出来很快就被方舟子和《电脑报》转载?我个人观点,黄旭同志你不要蒙骗大家,把丁琦亮摆在不关联第三方位置上,我觉得他更象是方舟子或黄旭的枪手。所以,我准备找一下丁琦亮的老师,请他转告丁同学,第一,现阶段他还是好好学习为宜,不要卷入这种无聊的口水战;第二,他的天赋是不错的,对生物学也非常热爱,完全有条件通过刻苦钻研,成为中国一流的学者,千万别学方舟子,靠所谓“打假”来炒作自己,不应该把自己贬低到如此地步。

(3)对于丁琦亮的博文,我们研发部已经有一位同事跟贴,谈了一些看法。丁同学也作了一些回复。不知道这些黄旭同志看到没有,你转发丁琦亮的博文,连大家的跟贴一起发嘛,不要只挑对你有利的来说。

对黄旭提的其他问题,懂行的人都很容易看出,有的非常肤浅,有的是无理取闹。现在我愿意给黄旭48小时,请黄同志认真动动脑子,想一些更有价值的问题出来,我允许你修改一下你的《十问》我再来回答。否则,让我回答现在这十个问题,连我这样的无名小卒都觉得无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10 21:26:29编辑过]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1998-2025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09766 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