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将DNA的双螺旋模型学说列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现代生命科学的里程碑式发现,恐怕没有人会提出异议。昨天下午,刚过完82岁生日的国际科学界宗师级人物、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196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现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发表题为《双螺旋的追求》的演讲,占地两层楼的大报告厅被围得水泄不通。
看好中国科学前景
沃森此次中国之行,是为了出席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在亚洲的合作会议项目在苏州的揭幕仪式。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被誉为“世界生命科学圣地”,正是沃森担任该实验室主任期间,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机构脱胎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科研教育中心之一、接受捐款最多的私立研究机构之一。也正是沃森,屡次邀请中国学者赴冷泉港学习、培训或参加学术会议,并积极促成了冷泉港实验室在亚洲第一也是唯一的分支机构在苏州的落地。沃森曾不止一次地流露出对中国科学发展的看好:“中国是一个创造了辉煌文明的伟大国家,在过去短短30年的时间里,我亲眼目睹了它令人惊奇的复兴过程。展望未来,我相信你们必将在世界科学版图上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基因组图谱将普及
继DNA双螺旋结构滞后,詹姆斯·沃森另一项被世人津津乐道的成就,是他对人类基因组计划不遗余力的推动。两年前的4月,他更是献出了自己的“基因秘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完整的人基因组序列图谱被公布,被测序的对象正是沃森。
昨天下午结束演讲后,沃森又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青年学子举行了圆桌座谈。会上有学生追问沃森对于个人基因组测序发展前景的态度,沃森表示乐观:“过不了多久,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基因组序列图谱,将不是奢望。你不可能阻止人们为了改善生命质量而付出的努力。当然,如何保护基因隐私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深谙科学传播之道的沃森,还曾提议,让中国公众关注基因组研究的最好办法,就是高调地为姚明来一次基因组测序。
本报记者董纯蕾
中美英联手"千人基因组计划" 不同人种基因测序
2008年01月24日 15:39
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22日在深圳、伦敦和华盛顿三地同时启动。来自中英美三国的科学家将对全球各地至少1000个人类个体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寻找基因与人类疾病间的秘密关系。
计划参与方之一、英国桑吉尔研究所公关部主任唐•鲍威尔昨天接受晨报采访时表示,“千人基因组计划”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加快人类通过基因治愈一些疾病的步伐。
发现疾病能力提高10倍
鲍威尔说,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HapMap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后,国际科学界展开的又一项人类基因组联合测序工程,旨在绘制迄今为止最详尽、最有医学应用价值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多态性图谱。一句话,“千人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进一步揭开基因的秘密,为人类健康造福。
计划负责人之一、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所主任弗朗西斯•科林斯22日在启动仪式上说:“这一新计划可以使人类在基因组内发现疾病的可能性增加5倍,在整个基因领域发现疾病的可能性增加至少10倍。”
“新图谱能让研究者更快地锁定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点,从而能够使用遗传信息更快地开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新策略。”科林斯表示。
这一国际合作计划的主要发起者和承担者包括位于英国剑桥郡的桑吉尔研究所,中国深圳的华大基因研究院,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所。
据悉,由于采用了新的测序技术,“千人基因组计划”完成测序的花费将从使用传统技术的5亿美元以上,降低到3000万到5000万美元。
世界各地人群参与测序
同“HapMap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一样,中国科学家再次参与这一国际领先的基因组研究计划。鲍威尔说,有好几位中国科学家参加这一计划,如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的苏叶阳(音译)、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等。
除中国科学家外,中国人的基因也将参与测序。根据桑吉尔研究所提供的资料,居住在北京的中国人和居住在美国丹佛的华人将成为测序人群。
除中国人外,“千人基因组计划”的测序人群还包括:居住在尼日利亚伊巴丹区域的尤罗巴人、居住在东京的日本人、美国犹他州的北欧和西欧人后裔、肯尼亚维布伊的鲁雅人和金雅瓦的马塞人、意大利的托斯卡尼居民、美国休斯敦的古贾拉蒂印第安人、洛杉矶的墨西哥人后裔以及居住在美国西南部的非洲人后裔。
专门小组保护基因信息
由于基因信息能揭示一个人的几乎全部身体秘密,如何确保受测序人群的基因信息安全
就成为历次基因组研究中的关注重点。对于如何保护受测序人群的个人基因信息安全,鲍威尔表示,他们为此组建了专门小组。
鲍威尔说,一般来讲,所有受测序者都是志愿者,本人同意提供基因信息。“基因捐出后,将被存放在公共数据库内,由研究者按照严格的保密和科学原则提取和使用。所有基因样本上,都只标注人群种类,不包括任何个人信息。这次‘千人基因组计划’中,组织者还成立了专业的工作小组,专门负责隐私保护和法律事务等。”
鲍威尔还介绍说,这次测序用的基因大部分来自HapMap计划中的基因样本,因此,将遵循以往的安全惯例进行保护,不会出现泄密问题。
基因研究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一些疾病如帕金森综合症和糖尿病等,都同基因变异有关。绘制最为详尽的人类基因组图谱,能使科学家尽快找到治愈这些疾病的办法。
专家认为,“千人基因组计划”是基因组科学研究向临床医学迈进的重要转折点。它产生的数据和研究成果将迅速通过公共数据库发布,供全球科学家免费共享。
全球首张中国人基因组图谱问世
2007-10-12 09:02:28
有了基因图谱查病就像翻字典
深圳科学家表示,10年后花万元就可拥有个人基因图谱
嗷嗷待哺的婴儿和叱咤球坛的姚明之间到底有多大距离?其实,从基因的角度看,他们两人的差异只有0.1%。而恰恰是这千分之一的差异,决定
了每个人不一样的性格和健康表型。那么,我们的基因究竟又是什么样子呢?昨日,在全球首个黄种人基因图谱发布会现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王俊向记者解读了中国人的“基因密码”。他说:“10年后,只要花费1万元就可以拥有一张自己的个人基因图谱,帮助提前发现恶性疾病和进行个体化治疗,基因健康产业也将随之开启。”
基因图谱好比给基因做参考CT
据介绍,今年以来,全球已经宣布完成个人基因组图谱的有两人。一个在6月,由美国贝勒医学院基因组中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DNA之父”詹姆斯·沃森完成;另一个则在9月,由美国学术杂志发表的、以传统测序方法完成的基因组研究先锋CraigVenter的个人基因组序列图。
“不过,这些基因图谱都是白种人,但我们中国人需要拥有自己的基因图谱。”王俊解释,中华民族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在长期的进化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此外,中国人整体遗传背景与其他人种也有一定差异,对环境适应和疾病的发生也有其不同于其他民族和种群的地方。所以,建立中国人(或黄种人)自己的参照基因组图谱,对中华民族的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实,基因图谱就好比为你的基因做一张参考CT。”王俊通俗地讲解道,“黄种人的基因组图谱可让医生清楚地知道‘你’的而不是‘他’的特性,从而为疾病治疗提供更准确和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普通老百姓也可拥有基因图谱
王俊给记者描述了一个10年后普通华人的故事:25岁时,华得知家中的一位伯父患上了早期心脏病。这时,一位长期从事基因组医学工作的健康顾问给华建议,不妨花1000美元去做一个全基因组测序。于是,华得到了一份关于她自身遗传背景的风险评估,并且良好的国家政策保证了这些信息不会被泄露。经过检测,她被发现在她的基因组序列上有三个多态性位点,而这些位点已经被科学家们鉴定为会使得她罹患早期心脏病的概率比常人高出四倍。根据这张图谱,华与健康顾问一道制定了一份基于饮食、锻炼和药物的疾病防治计划,专门针对她的遗传状况对症下药。直到75岁了,华还健康地生活着……
记者了解到,随着新测序仪器的问世以及超级计算机的加盟,从前耗费几年和数亿美元的项目,现在利用新技术可在几个月时间内花几千万元就能完成一个人基因组图谱的绘制。预计到2018年,分析个人基因图谱的费用很可能降至1万元左右的水平,那时,普通老百姓也可随时拥有自己的一张基因图谱。
像查字典一样找到生病器官的根源
王俊告诉记者,此次黄种人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给即将广泛推行的全新基因医疗手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后,遗传疾病或是疑难杂症,只要根据患者个人的基因图谱“逮住”其中出了问题的基因,用最直接的办法使基因恢复正常状态,人体就会作出相应调整,从而治愈疾病。
“简单地说,拥有了自己的基因图谱后,就可以像查字典一样,把生病的器官最根源的决定者找到。到时候,用基因疗法看病就如釜底抽薪,直截了当而且立竿见影。”(除署名外由《深圳商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