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农业部就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答记者问
(授权发布)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就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答记者问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 近期,记者就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专题采访了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人。
问:我国为什么要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
答: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能够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对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产品品质、拓展农业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把转基因生物技术作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选择,转基因技术已成为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突破耕地、水等资源约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创新和应用。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是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的重大发展战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重要基因发掘、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当前我们必须认真实施好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努力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加速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健康发展,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问:国际上转基因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如何?
答:自1996年首例转基因农作物商业化应用以来,发达国家纷纷把转基因技术作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跟进,全球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快速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转基因技术研究手段、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基因克隆技术突飞猛进,新基因、新性状、新方法和新产品不断涌现。
二是品种培育呈现代际特征。国际上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已从抗虫和抗除草剂等第一代产品,向改善营养品质和提高产量等第二代产品,以及工业、医药和生物反应器等第三代产品转变,多基因聚合的复合性状正成为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点。
三是产业化应用规模迅速扩大。全球已有2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以抗除草剂和抗虫两类基因,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为代表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速度明显加快,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09年的1.34亿公顷,14年间增长了79倍。
四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996至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累计收益高达440亿美元,累计减少杀虫剂使用35.9万吨。2008年,全球共有5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进入市场销售,市场价值达到75亿美元。
五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正在加快转基因小麦的研究和安全评价进程。印度转基因抗虫棉种植规模已超过我国。巴西由于种植转基因大豆,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欧盟已有6个国家允许种植转基因作物。美国批准了6个转基因水稻品种种植,伊朗批准了1个。加拿大和墨西哥批准了转抗除草剂基因水稻的进口申请,允许其食用。
问: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有哪些法规?
答: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坚持立法先行、有法可依、执法保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依法实施安全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1996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在中国境内从事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等活动进行全过程安全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先后制定了5个配套规章,发布了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建立了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许可审批和标识管理制度。
二是加强技术体系建设。农业部组建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了一批安全监督检验测试机构,其中35个已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审查认可。截至2009年底,农业部已发布了62项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标准,保障了依法行政监管的技术需求。
三是强化行政监督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健全管理规章,切实加强田间试验、品种审定、种子生产经营和产品标识等环节的行政执法监管,确保各项活动有序进行。大力开展法规培训和科普宣传,努力提高研发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
问:请介绍一下农业部审批发放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和转抗虫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有关情况。
答:1999年和2004年,农业部相继首次受理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评价申请,分别经过11年和6年的严格评价过程,于2009年8月17日依法批准发放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在整个安全评价过程中切实做到:
(一)评价指标科学全面。依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指南》,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等制定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指南,我国制定了科学规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涵盖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
(二)评价程序规范。以转抗虫基因水稻为例,经相关省政府部门审核、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和农业部审查批准,研发单位相继开展了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在研发单位获得相关评价数据的基础上,又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食用安全和分子特征等指标进行了检测验证,评价过程严谨,程序规范。
(三)评价结论可靠。多年的安全评价试验和检测验证表明,转基因水稻、玉米的分子特征清晰;未发现环境安全不良影响;关键营养成分没有差异,毒性试验对试验动物未发现不良影响,与已知过敏原无同源性。安委会综合评价认为,转基因水稻和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水稻和玉米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四)决策过程慎之又慎。安委会做出同意发放安全证书的建议后,农业部召开由国务院11个有关部门组成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对安全证书发放事宜进行审议。同时,农业部对后续监管如品种审定区域试验、种子生产经营、商业化生产管理、产品标识目录制定及监督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部署。
问: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发放是否等同于允许商业化生产?
答:发放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并不等同于允许商业化生产。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转基因水稻和玉米获得安全证书后,还要根据国家品种审定法规的规定,首先进行严格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达到标准的才可获得品种审定证书;之后,相关种子企业还要通过严格审核才可获得转基因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方可进行种子生产经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转基因粮油等主要作物的品种审定不同于普通作物品种审定,有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必须在严格可控的条件下进行。
农业部高度重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本着对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加强对品种审定、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的监管,确保产品有标识、能溯源、可控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保障转基因生物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问:有人称“农业部批准进口转基因粮食种子并在国内大面积播种”,这一消息是否属实?
答:近日网上关于“农业部批准进口转基因粮食种子并在国内大面积播种”的消息不实,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
我国高度重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依据《条例》及配套规章,农业部对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用途分三类进行管理:一是用于研究和试验的农业转基因生物,二是用于生产的农业转基因生物,三是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申请程序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境外研发商向农业部申请安全证书,经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在中国境内检测,并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合格的,由农业部批准发放进口用作加工原料安全证书。二是境外贸易商凭研发商获得的安全证书等资料,向农业部申请每船进口安全证书,农业部批准后发放每批次进口安全证书。
截至目前,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已先后批准了转基因棉花、大豆、玉米、油菜四种作物的进口安全证书,用途仅限于加工原料。农业部至今没有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种植。
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02/content_13085045.htm、
十位院士谈转基因:大力推进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针对目前公众对发展转基因作物安全提出的一些疑问,我国生物技术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有关院士发表了意见。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我国杂交水稻之父,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虽然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在国际上领先,但如果不加强分子育种技术研究,短则5年、长则10年,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就要落后国际水平了。中国超级稻三期目标研究中正在应用分子技术。袁院士认为,今后利用生物技术开展农作物育种是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转基因技术是分子技术中的一类,因此必须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没有技术就没有地位。对待转基因产品,科学慎重的态度并不是拒绝的态度。
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知名食品安全专家、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需要告诉公众有关转基因、转基因作物、转基因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他认为,天然食品不等于就是安全食品;没有零风险食品存在;转基因食品不构成食品安全问题。他说,一方面转基因食品不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不构成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开发有一整套严格的监督管理程序,在生产方面,也有确定的生产规范和严格的管理要求,这和其他传统产品的生产是一致的。
许智宏(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国际植物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协会主席、UNESCO人与生物圈中国委员会主席):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中国生物产业发展大力推进转基因生物品种研发与产业化,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核心竞争力、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均具重要战略意义。
李家洋(中国科学院院士、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可利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生物农药和新生物制剂研发等,为人类生活带来一场新绿色革命。李院士认为,转基因作物可增加作物的抗性,有效防止病虫害,大大减少化学杀虫剂使用,减少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和伤害其他昆虫和人畜。同时,也可以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改善土地生产能力。国内外数亿人口食用多年,尚未发现转基因产品对身体健康产生损害;1亿多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未证实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是不争的事实。
旭日干(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兼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转基因生物安全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以非转基因生物为参照系来比较两者在安全性方面的差异。从目前国内外的科学研究看,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人类食用安全性上存在差别。另一方面,转基因研究应用对基因来源、操作方法和应用环境进行严格控制。目前,经过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获得主管部门批准的转基因生物可以放心使用或食用。
戴景瑞(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专家,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我本人前半生基本上是搞常规的、传统的育种,最近20年,既搞传统的、常规育种,又参加现代生物技术研发和应用。我体会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在原有的传统技术基础之上增加一种新的技术,可以提高育种的水平,可以使新的品种增加一些传统育种解决不了的性状。
谢华安(中国科学院院士,杂交水稻遗传育种专家,福建农科院前院长):目前,全国各地的科学家跨区域合作,携手作了很多工作,转基因作物研发已经有了非常良好的基础。发展生物技术,与传统优势技术紧密结合,拓宽育种途径,提高育种效率,对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壮大民族种业,巩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供给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杨焕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基因组学家,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尽管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批评,我仍然毫不犹豫地支持转基因植物和动物。转基因本身没有毒,它们同别的基因有什么相互作用也被研究得一清二楚。
李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现在关注生物安全的人,绝大部分不熟悉生物安全知识。其实我们自己一口就吃掉成千上万个基因。让人们接受女人不是男人的一根肋骨变出来的,用了1800多年时间。当前面对农业生产中的许多问题,转基因相关的生物技术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来讲,这些方法接受得慢一点的话,就会落后。
刘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作物育种专家):转基因技术已被列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的第三大技术,转基因育种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新技术。目前,我国已建立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技术体系,获得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上百个和一批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基因,水稻基因组及重要功能基因克隆研究居世界先进水平,为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作物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国际上竞争日益激烈的转基因市场,应充分利用转基因新技术培育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有利健康、高产优质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来源:人民网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转基因技术是大势所趋 |
发放安全证书不等于允许商业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