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关于开展高校和科研单位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情况和需求调研的函
国科财函〔2009〕9号
各有关单位:
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基石,是经济发展、民生问题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是国家战略高技术产业之一。人类基因测序工程、载人航天工程、节能减排、食品安全等重大工程(计划)的实施,无不凝聚着科学仪器设备的重要贡献;汽车、钢铁等10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对科学仪器设备也有十分迫切的需求。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既是重大科技成果的重要源泉,又是从源头上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得到一定发展,量大面广的中低端光谱、色谱等仪器设备市场占有率已由“九五”初期的13%提升为“十五”末期的40%以上。但是由于底子薄、欠账多、投入相对不足,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能力仍明显不足。目前我国中高端科学仪器设备基本依赖进口,科学研究“空芯化”现象严重,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等一些重点领域科学研究所需重要仪器设备受制于人现象已经凸现,严重制约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
在当前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持续、稳定强化科学仪器设备等科研条件资源自主研发势在必行。
高校和科研单位是推动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的重要力量,许多单位为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科学、有效开展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在对科学仪器设备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我司拟开展高校和科研单位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情况和需求调研。
请组织有关力量,梳理本单位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基础和能力,并结合国际国内发展趋势,以及科学研究对科学仪器设备的重大需求,填报《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情况和需求表》。请于6月15日前将纸质版一式二份和电子版一并反馈我司。
联 系 人:王建伦 010-58881698(兼传真)wangjl@most.cn
郑 健 010-58881622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5号(100862)
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
二OO九年五月三十一日
现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做仪器研发工作的越来越少了,成果也无法商品化。
863计划生物和医药领域启动生物医学仪器、生物芯片和纳米生物技术“十二五”战略研究工作
根据863联办对“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的统筹安排,2009年5月22-23日,生物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生物医学仪器、生物芯片和纳米生物技术“十二五”战略研讨会。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家组专家、特邀同行专家、风险投资界代表近50人参加了会议,生物中心马宏建副主任等出席会议。
与会专家分析探讨了当前世界生物医学仪器、生物芯片和纳米生物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交流了目前国内主要研究机构在本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工作进展情况,初步分析预测了本领域在“十二五”期间的重大需求和发展方向。与会的摩根士丹利、美国中经合、日本软银等国际知名风险投资公司的亚太区高管表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符合国际市场的发展规律,并以某些国际大型医疗器械公司为实例,建议下一步的发展应着重于如何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如何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次会议通过对国内外生物医学仪器、生物芯片和纳米生物技术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对比,以及对国际市场未来发展潜力的预测分析,为“十二五”本领域的发展重点铺垫了一定的基础。
光明日报:科研仪器“乐得”闲置逍遥吗
北京市审计局2008年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6所高校部分设备设施购入后形成闲置,涉及金额2941万元,以至于有些机器快过了使用期限还没有拆封,造成了巨大浪费。对此,有人总结后认为:一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昂贵的仪器设备存在“三低”现象,即管理水平低、共享程度低、使用效率低。
美国一位著名教授在访问中国的某研究小组后称,“This group has a lot of equipments(这个研究组有许多设备)”。言语之中似乎不无羡慕之意。科研“硬件”条件的“崛起”,使中国的科研人员在向国外同行介绍工作时,大都是“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仪器设备”,而不是介绍“我们都用这些仪器设备做了些什么”。曾以提出“纳米晶体材料”概念而闻名于世的德国卡斯鲁厄研究中心的He rbert Gleiter教授坦陈:“我对这些设备没有什么兴趣,我们国家也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全没必要到这里来看;即使有些设备我们暂时没有,也很容易买到——我想知道的是,你们拿这些设备都做了些什么?”
我们究竟拿这些设备做了些什么呢?
也许是将设备“供”起来,以备参观。一工科研究生在网上发帖说,我们学校某个学院买来气相、液相和质谱等仪器,放在实验室几乎没有用过,只在有领导或专家来考察时才掀起“红盖头”展示一下。研究生们找到学院领导要求使用,领导却说“现在还没调试好,没有安排实验员管理,你们用坏了怎么办”。
也许是“只求拥有,别无他求”。有的科研单位购买了先进的电子显微镜,可使用设备的人连简单的“选取电子衍射”都调不出来,结果只能使其成为废铁一堆。对于有的科研单位来说,当向外人介绍“目前全世界达到这样指标的仪器设备只有3台,另外两台在美国、日本”后,如果能够博得艳羡的眼光,也就心满意足了。
也许是“买得起马,配不起鞍子”。许多大型、高端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费用极其昂贵,即使“咬咬牙”买回来,也还是“伺候”不起(例如大量耗电、耗材);还有些仪器,除了对温度、湿度要求极高外,即使稍微震动一下,都有可能造成损伤甚至报废。
看来,有些人并不需要这些昂贵的大型仪器设备,因为他们既不需要对学科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也不需要对科研课题进行实验确证,更不需要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考绩考核。当然,不需要这些仪器设备,他们或许仍然可以“制造”和“生产”出很多科研论文,只是由于缺乏原创性,以及夹杂着大量的重复、抄袭,这些学术论文难免被“泡沫化”和“垃圾化”了。
前不久,有外籍学者抨击(详见7月9日《环球时报》)“很少有中国学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乃至与国际学术界有互动关系;对科研的方法论大都一知半解,缺乏进行实质性研究的能力;拘囿于孤立而缺乏原创性的国内学术界,不费吹灰之力便取得名誉与影响力”——此言明显过矣!但面对讥刺,恐怕有些人还是无言以对的。
有时,我们连自己都不用烦劳,又何须惊扰那些仪器设备呢?于是,它们也就“乐得”闲置逍遥了。
不错
中国仪器的现状说明国人在认识上的缺位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靳刚博士,在仪器领域有着丰富的经历及若干的研发成果。从1997年开始研究基于椭偏成像的生物分子活性无标记检测和分子识别的生物分子芯片技术,实现了实验室系统雏形,1998年“椭偏光学生物传感器”通过中科院成果鉴定。在国际上提出椭偏成像蛋白芯片生物传感器的概念的基础上,解决了工作原理、方法学构建、试验装置实现和生物医学应用等环节所遇到的一系列科学和技术问题,发展了以蛋白质芯片为靶分子敏感元件的无标记蛋白质芯片生物传感器
谈及国产仪器,靳刚博士不禁流露出许多伤感,他回忆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帝国主义封锁我们的年代,我国依靠自力更生,研制了不少质量可靠、使用方便的分析检测仪器,那时的仪器无论是在性能上还是在稳定性上一点都不比进口仪器差,成为那些年代测量和检测的主要手段。
就拿最简单的光学仪器来说,当时我国的仪器厂家,如海鸥、云光、panda、凤凰等研发的光学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在成像质量及性能上一点都不比国外同行研制的差。这种在国外开车人士人手必备的望远镜都是非常专业的,而如今中国市场上国产的专业型光学显微镜及望远镜几乎已经绝迹,只充斥着质量让专业人士大跌眼镜的地摊货,只能做儿童手里的玩具而已。
谈到此,靳博士忍不住感叹道:为什么中国在二三十年间会丢了那么多优秀的国产仪器?为何在经济情况比七十年代好了不知多少倍的今天,我国的精密仪器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仅能依赖进口,使得很多前沿科学技术领域研究和开发工作受制于人。
然而,靳博士谈到,我国其实并不缺乏专业的仪器研发人员,像中国科学院这样的大型研究机构里有很多研究人员完全有能力研制组装出精密的高端仪器,只不过可惜的是当研究人员进行新仪器的研制时,所用的很多重要元器件不得不从国外购买,国内几乎没有质量可以达标,性能可靠的器件。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国科学仪器是国人在认识上的缺位,而不是能力上的缺位,把光学望远镜变成地摊产品是件很遗憾的事情。
谈及进口仪器,靳博士说道,其实很多专业仪器研究人员都知道光靠引进国外先进仪器,进而想要去了解、改进、突破,这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关键的核心部件的技术信息无法获得。为了获得某种精度,需要花费最长的时间,克服各种技术难题,并积累经验,才能实现性能指标的提升,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仅靠写理论性的文章或肤浅的实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许多仪器看起来相似,但功能却大有区别,其奥妙就在于此。例如,有的国外仪器厂家,用一个小小的硅片做成的传感器,吃遍天下无敌手,它的灵敏度、可靠性、测量精度基本在此,但围绕这个小小的核心元件还有一系列的外围(保证条件,电路,机械基础)要吃透,这又是另一套看家本领了。我们国家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为了革命的需要”不计工本,调动一切力量,严格严谨、锲而不舍地搞特殊材质加工工艺和实验,确也攻下不少难关,否则很难有“两弹一星”。
其次,进口东西价钱是成本的十倍以上,咱们中国很吃亏,中国现在虽然富裕了,但在财富的积累上,中国靠的是初级劳动挣钱。就是今天,很多技术产品仍是禁运的,如激光武器是不可能从国外买来的。我们需要集中技术优势自主研发国产仪器,从小的玻璃镜片到最后仪器的组装,中国人都可以做得很好。
以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发展模式,丰田向大众看齐,菱志向奔驰看齐。采取仪器研发与大厂合作的模式,大厂集中技术优势在组装技术及新型高端仪器的核心部件上升值。小厂围绕着大厂的技术产品,为大厂生产性能指标及质量可靠的元器件,形成共同发展的专业化模式。
来源: http://www.ms17.cn/gcyq/2009/0331/article_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