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李侠:我国拥有真正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吗
笔者最近与几位同事一起参与湖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论证工作,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自从科技部2002年提出建设国家科技基础平台的建议以来,各地都陆续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与论证工作。应该说这个建议很不错,问题在于当下中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哪些是近期最需要解决的?如果这些问题不梳理清楚,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就仍将停留在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纸上谈兵阶段。
所谓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实现科技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基础条件,而平台的称呼只是一种隐喻的说法而已,没有什么神秘的。需要强调的是,科技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条件是多方面的,这里仅将从国家层面应该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的最基本的条件称为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按照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战略研究组的总结,平台应该包括三大内涵:即物质与信息系统、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以及服务于平台建设和运行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大体说来,这个定义应该可以反映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内容。平台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科技资源的共享度,降低科技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这样的目的框架下,我们来检视国内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现状应该是一种必然的论证起点。据笔者考察,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国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技支撑条件,但是远没有达到以共享为目的的基础平台阶段。笔者曾戏称中国的科技支撑条件是“科技孤岛”。换言之,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条件我们已经具备了一些,但是这些科技条件几乎都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封闭的、隔离的状态,它们之间远没有形成一种共享机制,而是一座座科技孤岛,孤岛再多也成不了便捷的平原。
在笔者看来,粗略衡量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指标应该如下一些内容(见表)。
如果按照表格中的5个指标衡量,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目前的科技支撑条件基本上处于科技孤岛状态。处于孤岛状态的科技条件的最大特征,就是科技资源共享度较低,资源利用效率严重偏低,科技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异常高昂;再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宝贵的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非常低。如作为科技基础条件的物质系统,我们就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据资料介绍,我们目前拥有科技部设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2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1个(截止于2007年),同时,我们还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89个(截止于2007年)、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6个,还有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设立的企业技术中心438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24个(截止于2006年10月)。其实,这三套系统的存在不可避免地造成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复建设。很多情况下,两者的功能趋同、重点不突出。据科技信息研究所的同志介绍,目前国内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多设立在企业,由于隶属关系的条块分割,以及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整合异常困难。由此可推论出,上述各类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在创新活动中的共享度是很成问题的,这些科技孤岛浪费了中国数量巨大的宝贵科技资源。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了数量可观的科技基础条件,可是由于孤岛现象,这些基础条件一直处于半封闭、半割据状态,无法发挥高共享度的平台功能。这种状况严重地削弱了中国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撑力量。
去年笔者曾与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有一次聊天,他认为应该由国家投资建设一套面向公众的免费权威网络百科,这种工作对于中国科技信息的交流、普及以及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此,笔者深以为然,大凡用过维基百科的人都应该了解这种情况,这项工作恰恰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与其花费巨资建设一个又一个低效、扯皮不断的科技孤岛,还不如实实在在地花少量的钱建成具有完全共享度的网络百科,毕竟良好的开始远胜于那些久议不绝的空对空的纸上谈兵,而且这也是目前国家最有能力在短期内建成的共享度最高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作者为中南大学教授)
《科学时报》 (2009-3-13 A4 周末评论)
经济日报: 让科研装备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科学院日前宣布开放1000台通用仪器设备,向国内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免费提供一年的分析测试服务,帮助企业克服在科技攻关中的技术难题。这种让科研装备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的做法,值得称赞。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开拓新的增长点成为很多企业走出困境的希望所在。然而,由于多数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目前研发经费紧张,面对价格高昂的重大科研装备只能望洋兴叹。另一方面,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国科研机构的科研装备利用率普遍不高,一些装备在完成特定科研任务后便长期闲置,难有“用武之地”。中科院此举使重大科研装备走向基层,既推动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又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
还需要看到的是,随着这1000台科研装备为企业所用,掌管装备的一批业务精湛的技术专家将有机会与企业展开交流,帮助企业分析瓶颈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这与中科院之前开展的科研人员“自备干粮”(带薪、带技术成果)下企业服务的做法异曲同工,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实现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双赢。
应当说,服务企业发展是科研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科技部等七部门不久前联合召开了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工作视频会议,鼓励科研院所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帮助企业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必将有更多的科研机构像中科院一样,向基层敞开大门,让科技人员、科研装备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来源:中国经济网
http://views.ce.cn/view/economy/200904/25/t20090425_189097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