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由山东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建远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近日成功克隆出5枚符合国际公认技术鉴定指标的人类囊胚,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世界尖端的人类胚胎克隆技术,人类体细胞核移植克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
李建远教授的研究团队采用先进的三维立体偏震光纺锤体成像系统,再通过电激活与化学激活两种手段,成功获得了5枚囊胚,并顺利通过线粒体DNA、SNP鉴定。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今年一月二十七日出版的克隆和干细胞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克隆和干细胞》上。这项成果除应用人类成纤维体细胞获得克隆胚胎外,还在世界首次应用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获得囊胚,这使利用克隆技术治疗疾病向前迈进一大步。
成功掌握人类体细胞移植克隆技术,就可以从胚胎中提取到与病人遗传基因完全相同的全功能胚胎干细胞,用它衍生出全新的组织或器官,来取代病变的细胞、组织、器官,就可以避免免疫排异反应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器官移植中的配型困难与供体不足等瓶颈问题,攻克糖尿病、白血病、癌症等很多目前不能治疗的疑难性疾病。
来源: http://news.cctv.com/china/20090203/100108.shtml
美科学家用自身皮肤细胞克隆出人类胚胎(图)
科学家克隆自我
北京时间1月18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一名科学家塞缪尔-伍德最近通过将自己的皮肤细胞植入一名妇女的卵子之中,创造了自己的“胚胎拷贝”,并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克隆自己的科学家。这是科学家首次利用人类的皮肤细胞克隆出人类胚胎。
疑难杂症干细胞疗法带来福音
这些克隆胚胎虽然只存活了5天,而且个头还不及一个针头,但在探索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病等疑难杂症的征途上,此次研究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令评论人士担忧的是,这种技术可能被喜欢出风头的家伙利用克隆婴儿,这样一来,生命便不再是一个奇迹,作为人类的我们不过是由一个个零部件组装成的高级机器而已。
据报道,加利福尼亚州干细胞研究公司Stemagen的研究人员,利用创造世界上第一个克隆哺乳动物——克隆羊多莉的技术克隆了人类胚胎。研究过程中,他们首先得到进行试管授精的年轻女性捐献的卵子,而后用两名男性皮肤细胞中的DNA替换掉遗传物质。在此之后,他们用电流刺激卵子使其受精并最终得到胚胎。
研究中使用的部分皮肤细胞来自Stemagen首席执行官、首席生育专家伍德博士,其它的则来自研究小组的另一名成员。最终,他们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克隆胚胎,至少有3个被打上伍德博士以及另外一个男人的标签。
虽然最后都被“摧毁”,但在克隆富含干细胞的胚胎的道路上,这一技术无疑让人们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干细胞有“主细胞”之称,能够发育成身体的任何组织。在研究疾病以及药物测试过程中,类似的干细胞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们最终可以替换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等患者受损的组织。来自克隆胚胎的干细胞能够与患者实现完美匹配,他们的身体不会对这些“救星”产生排斥反应。
研究引发争议
伍德拥有医学、心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物理学等多个博士头衔,他表示此项研究堪称寻求治疗手段之旅上的“一座至关重要的里程碑”。伍德博士现年40多岁,虽然尚未结婚,但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一直以来,他就致力于从类似胚胎中提出干细胞的研究,但提取过程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胚胎死亡。
未出生婴儿保护协会的约翰-斯密顿说:“我们知道,一些科学家一直徘徊在一个‘伦理真空地带’,他们忽略了与人类自身有关的一些关于公平的问题。我们同样知道,一些人创造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毁了他们,这种做法令人震惊。”
伍德等人的研究刊登在《干细胞》杂志上。对于美国人取得的这项突破,干细胞专家给予一种谨慎的欢迎。医学研究理事会旗下的国家医学研究所的罗宾-洛弗尔-巴奇教授说:“这项研究让我们在一条曲折而复杂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步。但为了实现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最终目标,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此项研究的有效性,美国研究人员、罗伯特-兰萨教授提出了质疑,并表示这些胚胎看起来“非常不健康”。行动组织“生殖伦理评论”的约瑟芬-昆塔瓦莱说:“克隆人有悖伦理道德,是一种危险并且完全没有必要的行为。科学家是到了踩刹车的时候了。”苏格兰人类生物伦理学理事会的卡勒姆-马克卡拉博士认为,制造和毁灭人类胚胎“是对数百万英国人的一次极端冒犯”。
并非首次人类胚胎克隆
虽然伍德的研究小组是第一次利用成年细胞克隆出人类胚胎,但人类胚胎的克隆实际上早有先例。2005年,纽卡斯尔大学科学家便利用胚胎中的细胞克隆了人类胚胎,但一些人认为,在研发潜在的治疗手段方便,这一成功没有太大用处。根据英国法律规定,克隆出的胚胎必须在14天内加以摧毁,更不能移入女性体内。
有消息说,自获得人类生育及胚胎繁殖管理局的批准下,英国实验室有望在几周之内克隆出人与动物杂交的胚胎。眼下,两支研究小组已获得制造用于绝症治疗的牛人混血儿研究的许可证。科学家表示,由于缺少用于研究的人类卵子,他们需要采取这种方式。克隆出的胚胎将拥有99%的人类血统,两周之后便被执行死刑。斯密顿说:“这种方式下克隆的产物被称之为‘类人’,他们可以充当能够使人类家族其他成员受益的原料。”
来源: http://tech.sina.com.cn/d/2008-01-18/11101982494.shtml
李建远回应质疑:这是新年礼物学历问题以后再说 2009-2-4 5:15:37 东方早报记者 王全宝 发自烟台
核心提示:最近两天,一条消息格外引发关注,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人类囊胚。课题组首席专家、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李建远一下子从默默无闻变得备受关注。
[核心事件]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人类囊胚
据新华社报道,继美国科研人员去年首次宣布由人体细胞成功克隆人体胚胎后,我国科研人员利用不同来源的人类成体细胞成功克隆出5枚符合国际公认技术鉴定指标的人类囊胚。克隆和干细胞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克隆和干细胞》杂志网络版1月27日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该课题组首席专家、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李建远教授2日表示,他们采用三维偏振光仪准确定位卵细胞纺锤体(核DNA),再用微激光对卵子的透明带打孔,精确剔除卵母细胞核,将人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58枚人卵细胞内。最终获得的5枚囊胚进行了科学鉴定,证实克隆胚胎细胞核的遗传信息来源于供体细胞,胞浆线粒体遗传信息来源于供体与受体细胞。李建远说,他们掌握这一先进技术是为了进行人类治疗性克隆研究。
“我国科学家成功获得人类体细胞克隆胚胎”介绍会上公布的人卵母细胞与人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图。
李建远在前天的项目介绍会上。
最近两天,一条消息格外引发关注,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人类囊胚。课题组首席专家、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李建远一下子从默默无闻变得备受关注。
就在国内众多媒体纷纷转载这条消息的同时,一些质疑的声音也出现了,“李建远既没有出过国,也没有在国内读过博士”,而在“烟台市科学技术协会网”上公布的李建远的简历中,他在1999年被美国外科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授予了博士学位。然而早报记者在采访中,关于“美国外科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的信息几乎没有找到。截至昨天,卫生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没有发布对这条消息的任何评论,甚至在其网站上也没有转载这条消息。这多少让“克隆人类囊胚”的新闻蒙上了一团迷雾。
昨天,早报记者亲赴山东烟台采访李建远,得到消息是还未得到“专家组鉴定”。
尽管从烟台市区到烟台莱山机场开车不足半个小时的路程,但是3日下午2点多,李建远还是开车把陈大元和田丁两位教授送到机场。直至把两位教授送到机场安检出口,李建远才返回医院。
而此前一天,2月2日,身为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李建远向媒体宣布:“利用不同来源的人类成体细胞成功克隆出5枚符合国际公认技术鉴定指标的人类囊胚。”
为何发表在网络版上?
“网络快捷,下个月可能在平面媒体发表”
“我是大年初二接到通知,才知道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克隆和干细胞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克隆和干细胞》杂志网络版1月27日发表了。”2月3日,李建远向早报记者说,而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据李建远介绍,2008年11月份,《克隆和干细胞》就已经通过这篇文章的审核,“但是当时没有发,而是在今年第一月第一期第一篇文章上发的。”
而对于该成果为什么先在网络版上发表出来?李建远向早报记者说:“这个文章肯定是会在平面杂志上发表的,大概下个月初就会出来,网络快捷,所以他们就先在网络版上发表了。”
“不相信,你看呀!”李建远说着顺手从桌子上拿起一摞布满密密麻麻印有英文字母的稿纸,“这就是我从《克隆和干细胞》杂志网站上下载下来的。”
李建远进一步向记者表示,实际上该研究成果在2007年时曾经向美国另外一家叫“干细胞”(音译)的杂志投过稿,“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给退回来了,并且还收了90美元的编审费。”
这本“国际权威杂志”有多权威?
杂志比较新 影响属中上等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陈大元教授参加了前天的项目介绍会,他表示,“《克隆和干细胞》杂志是权威性刊物,但是它创刊的时间只有10年,因此影响因子只有4点多,刚开始创刊时,还没有影响因子呢。”
“最好的杂志影响因子大概有40多个,一般5个以上就认为是比较好的了,4点多属于中上等吧!”陈大元教授补充道。
同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血液科田丁也表示,“这个杂志是比较新的,影响因子4点多是最新评估,以前只有2点多,能在这上面发表还是不错的。”
对于在大年初二接到该成果被发表的通知,李建远把这比喻为“新年的礼物”,“我们科学界一般认为科研成果能在国际期刊公开发表后,才能公开,大家也才能认可。但是如果只做了研究,不发表文章,大家也是不认可的。”
是否已得到国内相关部门和专家认可?
“我们还没有召开专家鉴定会”
1月27日,李建远在得知该成果被《克隆和干细胞》网络版公开发表后,就开始组织召开成果介绍会。组织单位是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烟台毓璜顶医院。
“文章发表后,我们就组织专家召开了一个成果介绍会。”李建远表示,“我们研究了这么长时间,一些领导都还不知道呢,我们都公开发表了,应该让大家知道。”
而据李建远介绍,参与成果介绍会的专家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陈大元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血液科田丁两位之外,还有“科技部干细胞负责人以及其他专家”。
“我们还没有召开专家鉴定会,大概这个月内能召开吧!”李建远向早报记者说。
但是对于为什么不在专家鉴定会召开之后,对外公布这个消息?李建远没有正面回答。
“尽管有点匆忙,但是这是自己的权利。”田丁向记者表示,之所以来烟台参加成果介绍会,“是来学习、分享阶段性成果。”
而据陈大元教授介绍,如果要召开专家论证会,一般是相关部委从专家库里挑出7—9名专家进行论证,这些专家一般也是这个领域的,大概有7个技术专家,另外有2个管理专家。
“我们马上要向科技部以及山东省卫生厅进行汇报,同意后,将召开专家论证会。论证会大概在这个月就会开吧!”李建远说。
意义有多重大,是否国内第一?
“国内一流,世界前列”
3日下午5时多,接近下班时间,记者跟随李建远来到位于烟台毓璜顶医院5层的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
“今天大概有几十家媒体给中心打电话,还有日本、法国等境外媒体要采访您!”一见面,该中心副主任王海燕向李建远表示。但是,作为文章发表人之一,王海燕显得特别低调,“你要了解所有的事情,就问我们的李主任吧,他最清楚。”
同样,该研究中心的其他研究人员均保持沉默。
李建远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采用现代核移植技术构建人类胚胎研究》属于中国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03AA205008)、中国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5CB522705-2)以及山东省科技厅重大攻关课题(项目编号:021100104)。
而该课题的目的就是应用现代核移植技术构建人类胚胎,为人类治疗性克隆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对于这个课题,科技部以及山东省科技厅拨给了多少经费?李建远表示不方便透露。“经费给的比国外要少很多,比国内其他项目给的经费也少很多。”
提到该成果的发布意义,李建远兴奋的说,“以后治疗意义不仅是社会效益,更大的是经济效益,可以这么讲,这个工作对于以后临床有重大的意义。”
对于10年来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李建远表示,最大的困难就是每一步要求都是非常精细。“我们虽然是山东省项目,偏离省会,设在胶东半岛,偏离科研院所,偏离科研机构,在这个地方做研究很难,‘山高皇帝远’,申请经费也难。”他说。
“我不能说我们是国内第一,但是至少可以说是国内一流的,世界也是前列。目前也只有美国一家公司和我们能在国际期刊上公开发表了相似的文章,你想想看这是什么水平?”李建远说。
学历和经历是否有假?
“以后再说吧”
当记者问起李建远有关个人经历时,李建远表示,原来老家是山东菏泽的。但是对于其学历等相关问题,李教授没有回答。“这个与报道有关系吗?等到专家论证会召开完之后,再向你介绍我个人的情况吧!”李教授表示。
而据该中心网站显示:李建远,男,1955年3月出生,1995年获硕士学位;1999年被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授予博士学位。现任医院中心实验室、烟台市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内聘为主任检验师,2004年被烟台大学聘为教授。1999年被青岛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2002年被山东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
连线
国内专家 算阶段性成功但质量要打折扣
早报记者 俞立严
“我担任过李建远863项目的评审。”昨天,我国著名的遗传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涛说,对于李建远教授的科研团队成功获得人类体细胞克隆胚胎一事,曾院士不愿发表更多评论。对于有人质疑的李建远教授成果所发表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克隆和干细胞》杂志的“权威性”,曾院士表示,这本期刊的主编是当初克隆多利羊的科学家,就期刊本身而言,“在这个领域,不能算最权威的”。另外,在采访中,也有参与评审的专家表示在当初评审李建远教授的项目时,觉得他的项目不是很扎实。
“李建远教授之前打过电话给我,让我过去参加介绍会。”昨天,沪上克隆领域的专家、中科院上海健康科学所研究员、博导金颖透露,自己因为有事没有去成山东。金颖说她至今还没能搜到李教授的论文原文,不过,在得知见诸报道的内容后,金颖说,李建远教授的研究获取了囊胚的数据,应该说是在这个领域里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有沪上知情专家透露,李建远教授团队的项目获得了不少的资金资助,但是,从发表期刊来看,其成果的重要性与质量是要打些折扣的,虽然著名期刊也会发表假成果,如韩国的黄禹锡造假案,而小期刊上也会有重要成果。
金颖介绍,之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卢光秀教授就曾构建了治疗性克隆人胚,并培养了人类胚胎干细胞。金颖表示,就已报道的内容看,李建远教授的成果还只是阶段性成果,在于离建系还有一段路要走。
对于许多人关心的李建远教授的研究本身在国际上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金颖坦言,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这一领域都有十分严格的伦理限制,因此,虽然这些国家的生物技术先进,但是在这方面的研究却很难开展。
在亚洲,技术发达的日本对相关研究限制极严。相对宽松的就是中国和韩国了,尤其是韩国,相应的,韩国在相关研究中,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甚至还出现过黄禹锡造假事件。
不过,简历中并没有详细记录李建远究竟在哪里获得硕士学位,至于授予其博士学位的“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中心”,记者也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我是1999年5月份调入这个医院,医院这个新大楼是同年10月份投入使用,我们是在同年深秋”时争取到国家‘863’项目的。“李建远曾向媒体介绍自己。
据媒体报道,李建远是毓璜顶医院“院宝”级的人物,而他能够来到这家医院,还有一个“三顾茅庐”的故事。
1994年,李建远领导的菏泽地区医院的中心实验室在山东省三甲医院中心实验室的评比中荣获第一。后来,毓璜顶医院党委书记现任院长的刘运祥带队去了菏泽地区医院取经。也就是那时,他第一次游说李建远到毓璜顶医院来,他希望李建远能帮助毓璜顶设计建立一个山东省最好的中心实验室。
1998年,刘运祥带着一位副院长第二次去菏泽“挖”李建远。此后李建远的工作几经变动。不管是深圳、青岛还是济南的省立医院,他一直在选择一个他能更好发挥的地方。1999年4月,李建远在一次会议上又遇见毓璜顶医院的杨副院长。旧话重提时,李建远说:”我要求的条件你们达不到。”杨副院长给刘运祥院长打了电话,于是刘院长给我来电话说:“不管你来不来,你先来看看。”李建远说。最终,李建远来到了毓璜顶医院。
《克隆和干细胞》杂志封面
《克隆和干细胞》副主编 网络版也有权威性
早报记者 周云
《克隆和干细胞》杂志的副主编简-泰勒(Jane Taylor)在电话中跟记者确认说,的确在今年1月份的网络版上发表过李建远的论文。但是因为该杂志的网络版某些文章是必须交付一定的费用才能浏览到的,所以泰勒解释说,这也可能是记者无法在该杂志的网络上找到这篇论文的原因。“我估计这篇论文正在印刷中,或者是马上就要印刷面世了。”泰勒解释说,登载在其网络版和印刷版上的权威性是一样的。因为该杂志一年只印刷4次,所以某些被认为重要或者特别有意义的论文会立即先上网,然后再印刷出版,这个过程大概需要3个月左右。而所有印刷出版的论文最终都会在网络上检索到。
泰勒坦言说,《克隆和干细胞》虽然其权威性无法与《自然》杂志比肩,但是也可称得上是权威学术期刊。
科技部专家 国家对干细胞研究有支持
早报记者 吴玉蓉 发自北京
“攻克了这一人类胚胎克隆技术,是个好事。但涉及伦理问题,非常敏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祯昨天对早报记者说。
据该课题组的研究论文,此课题资助包括科技部863计划(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大专项,项目编号为:2003AA205008。由于昨天863计划的网站处于“系统升级维护中”,记者并未搜索到关于该项目的具体情况,但经过网上搜索发现“编号中带有AA的就是863计划中的项目。”昨天,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秦勇对早报记者表示,“国家对干细胞的研究有支持。生物技术是国家863计划中的重要领域。”
秦勇说,他还没有看到关于山东攻克人类胚胎克隆技术的相关消息,但是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很多国家都在进行相关的基础研究,主要是为解决重大疾病的治疗。“很难衡量谁的技术处于领先地位,不能简单地进行对比。有可能在某一个项目上领先,但不能说在这一领域都领先。”
朱祯认为,人类胚胎克隆和其他动物克隆从技术上来说,差别不大,但人类胚胎克隆涉及伦理问题,非常敏感。“科学的发展会受到人类社会伦理的制约。目前这方面稍有放松,早晚也会突破。但无论如何,中国的发展不能脱离世界主流的观点。”
来源: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0/node62/userobject1ai150081.shtml
专家称山东克隆胚胎意义不重大 当事人称可鉴定
CCTV.com 2009年02月06日 06:53 来源:新京报
“我不说我的成果的地位如何,这个应该由专家来说。”昨日,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建远,对其克隆人类胚胎成果的评价很谨慎。他说,现在只能说是国内首次在国际上公开发表文章的人类体细胞克隆胚胎。
对于李建远的科研成果,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赖良学认为,该成果有意义,但不是重大意义。对于为什么国内有的实验室没有做出来,赖良学认为,卵细胞比较难获得是一个方面。李建远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还他的实验室基础好。
李建远提供的论文中文版中称,囊胚形成的第二天就提取DNA进行遗传性鉴定,剩余的DNA标本专人保存供复查用。李建远说,标本还存在实验室的冰柜中。他表示若有专家愿来鉴定,他并不拒绝。而他此前提到的待专家鉴定,不是直接鉴定标本,而是指科技厅对成果和论文进行鉴定。
对于这项成果的意义,李建远认为,达到克隆性治疗研究的重要一步,建立了一个克隆的平台。其余不愿多谈。他说他等待专家的评价。(记者张寒)
- 焦点争锋
焦点1 创新?非首创?
去核技术“不算首创”
在李建远的成果介绍中,他着重讲了两项创新。
一是三维偏振光仪准确定位卵细胞纺锤体(核DNA),再用微激光对卵子的透明带打孔,精确剔除卵母细胞核。也就是说去核技术创新。这种技术相对来说提高了精度。
第二个创新,是此次李建远用帕金森患者的淋巴细胞为供体获得了胚胎。他说他之前没有看到有人用淋巴细胞来培育胚胎。他说用成纤维体细胞和用淋巴细胞实验起来差别不大,相对来说成纤维体细胞好做一点,但基本上是差不多的。该技术李建远曾申请过专利,但是由于当时不再受理这方面的专利,未申请成功。
中科院动物克隆专家陈大元表示,用这种技术去定位和打孔,并不算首创,有的实验室也在用,比如上海就有。他说分开来,这些技术都有人在用,只是李建远结合在了一起。
李建远也说这项技术算不上重大创新。但是他没在公开发表的杂志上看到有人用这种技术去人卵的细胞核。
焦点2 技术落伍?尖端?
“老技术也有其优势”
对于网上有人质疑李建远此次实验技术落后,很多人已不研究该技术。对此说法,陈大元表示,“不应该这么说”,但不也能说完全错。
他说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这个技术一直在做。虽然现在有一个IPS(诱导多能干细胞)新技术,是一个发展热门,但并不代表老的技术要被取消。新的技术要经很多年发展,而老技术也有其优势。两项工作在研究中互相影响。
不过,日本的新技术相对有其先进性,体细胞在体外变成胚胎干细胞,人为可以控制,所以可能更热门一些。
李建远表示,这是两种途径,各研究各的,不存在谁取代谁。“胚胎核移植克隆还只是走了一小步,还有很多工作没完成。”他认为新的技术不可能完全取代这种研究方法。
有媒体曾报道陈大元在克隆胚胎介绍会上曾表示,李建远此次成果是尖端性成果。昨日,陈大元表示,说尖端有点高了。
焦点3 并不难?有难度?
“不难怎么没人发表文章”
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赖良学认为,培育到李建远所达到的这一步并不困难。以前在有的会议上也有专家说过培育出囊胚。也有专家在国内发表文章。据悉,2003年科学家卢光琇曾在国内期刊发表文章,培育出囊胚。但当时没有做鉴定,而鉴定对于克隆胚胎来说非常重要。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称,其实到李建远这一步不困难。更困难的是下一步形成细胞系。
对此,李建远回应,如果不困难,为什么没有人发表文章?为什么到现在才有美国一家公司和自己的实验室有文章出来?
他称这个工作还是有难度的。他说其实自己的实验室在2002年到2003年就做出来过,但是那时候还不稳定。直到2007年10月份实验才比较成熟。
- 相关新闻
李建远回应“学历造假”
博士是被授予的称号
本报讯 昨天李建远表示,对很多质疑很无奈。他称自己的博士是被授予的。
他介绍,1997年克隆羊出来后,他就想做克隆。1999年开始在北医三院专向学习胚胎发育。后来又跟随陈大元学习动物克隆。他说自己的学历是北京医科大学在职研究生。
至于诺贝尔医学院博士,是授予的荣誉称号,他说当时年纪轻,对荣誉比较在乎。如果是现在,可能就不会要了,“那时候想既然是荣誉,我还能拒绝吗?”
- 事件回放
2月2日,李建远教授对媒体宣布,成功获得了人类体细胞克隆胚胎。
李称,由他率领的研究团队已建立起人类体细胞核移植克隆技术平台,掌握了世界尖端的人类胚胎克隆技术,已成功克隆出五枚符合国际公认技术鉴定指标的人类囊胚。
该消息发布后,李建远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论文所发表的杂志的权威性等被媒体质疑。(记者 张寒)
克隆人只是一个技术可行的梦——访全国政协委员吉永华
阅读提示
克隆人是一个梦想,梦终归是梦,在这一技术的突破上,中国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早了技术不过关,是空话;晚了与世界的差距就拉大了。如果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医疗、科研领域,值得提倡,而单纯的克隆人,时机并不成熟。这主要因为目前在克隆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上还不完善,人类克隆人的梦想应该继续保持在梦想阶段。
上月初传出的中国科学家已成功获得人类体细胞克隆胚胎的新闻,成为科技界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吉永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克隆人在技术层面上完全可行,但考虑到安全性和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这仍是一个梦想。
吉永华委员介绍,目前生命科学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阶段,从技术层面上讲,克隆人并非没有可能性,这在国际上也已经不是什么顶尖的技术。
中国的生命科学也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水平,一个国家的崛起往往是依仗着在新技术上的突破,“德国的崛起依仗的是在化学、钢铁工业上的领先,美国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与在汽车、IT等产业上的技术革命有关,而现在最受关注的技术集中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几乎与世界同步,这主要仰仗当时一大批在外留学、从事分子生物学的技术精英人才将先进的生物技术带回中国。”克隆人是一个梦想,梦终归是梦,在这一技术的突破上,中国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早了技术不过关,是空话;晚了与世界的差距就拉大了。如果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医疗、科研领域,值得提倡,而单纯的克隆人,时机并不成熟。这主要因为目前在克隆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上还不完善。
吉永华委员透露,此前有很多业界人士呼吁对克隆立法,主要就是针对上述两点顾虑。安全性方面,人造物种的出现会带来很多问题,现在的技术还没有十足的把握保证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我们连SARS的成因、预防都还没搞明白,又怎么能保证克隆技术是安全的呢?”
另外,吉永华委员认为从寒武纪出现低等生物开始,生物进化的规律与伦理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演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和谐的,假如出现人造的生物、特别是人造人,这种伦理就会被破坏。另外,人类是情感动物,只有低等动物才进行的无性繁殖假设使用到了人身上,无异于进化的倒退。
吉永华委员告诉记者,如今在国际上,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已经提高到了很高的层面,奥巴马上任伊始便将干细胞研究提上日程,另外发生在韩国的黄禹锡干细胞造假事件其实在技术上没有问题,只是在论证过程中不能成立。
因此,吉永华委员认为,人类克隆人的梦想应该继续保持在梦想阶段,应该将更多的研究集中在神经科学上,真正地研究清楚人类的大脑,制造出高度智能化的人造大脑,而单纯地炒作克隆人概念,并没有太大意义。
来源: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03-05/15890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