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因斯特的工作,我接触了大量中国大学生,我个人发现,99%都是可造之材,无论他们的学校、专业、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甚至智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是因为学生个人的就业意愿不够,也不是因为教育体系出现偏差后的个人潜力不够,而是因为现在的就业体系——或者说现在的雇佣单位——公司、事业、组织等各个单位的管理体系以及管理人员无法吸纳这些有意愿和创意,却没有合适的技能的大学生。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看法和探讨很多,我就不再论述了,还是从我个人看到的角度,来谈谈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方案的个人建议吧。
对于2009年应届生和之前已经毕业的,无法找到很好就业岗位的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全国开展非营利性的大学生求职中心:课程+咨询+见习90%的大学生都不会写一份合格的简历和个人求职简述,个人定位也十分模糊。作为雇佣单位,即使很需要人才,也不会雇佣这些连简历都写不好的大学生。从我个人经验看,只需要大概1-2天的课程,加上1-2次的个人辅导,就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而在全国的企业、组织甚至事业单位,只需要5天的时间,也足以让一个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未来工作环境设想和人际交流的缺点。
目前很多大学、政府机关都在试图做就业辅导,但是事实上如果不是自己有商业、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去做相应的辅导,基本上是效果不行的。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很特殊的缺陷,问题也出得差不多,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都不知道如何与这些8090的人打交道,更别提去改变这些大学生在近20年的教育系统里形成的巨大行为偏差。
目前也有很多商业机构试图做就业辅导,因为商业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中国较恶劣的企业生存环境,会使得就算是著名企业家开办的商业机构,也可能因为运作的压力,或者牺牲质量,或者就是收费高昂,结果就是或者学生根本学不到什么,或者就是没有钱的学生得不到高质量的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建设非营利性的大学生求职中心是最好的选择。为了保证非营利的大学社会求职中心是高效而且受益面最广的,这些中心必须向社会公开竞争参与。而且为了鼓励这些中心良好运作,应该采取政府补贴+运作者自筹的方式来做,政府补贴可以金钱、场地免费提供或者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而运作者的经费可以从学费、企业赞助等方式来解决。并且这些中心必须构建监督反馈体系,即让参与的大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满意度,来实现未来的不断运作改进。政府也可以根据这些反馈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资金投入。
目前每年大概有30%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是200万人的就业很困难,如果每个人补贴1000--5000元/年的培训经费,政府需要支付20亿到100亿的经费,在目前也不是很大的数字。但关键还是如何把投入落实到位,以及如何保证公开透明的承办机构甄选机制了。
2、鼓励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各类志愿者组织和机构的发展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责任感和社会经验和人际关系意识。因此开设周末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能够进入社会,做有益的事情是帮助他们看到自己力量的重要方式。现在很多的大学都有社会实践环节,但是据我观察基本上效果不大,很多老师也没时间和精力开展类似的活动效果管理和调研。
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让中国各个志愿者机构、包括政府的机构申报自己的志愿者的就业比例,一般对志愿者培训多、给出的机会多的组织和机构,是大学生应该优先考虑的对象。因此在这种方式下,估计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开展,政府拨款奖励那些对大学生就业有极大帮助的组织,是非常重要的措施。甚至包括大学生本身,也可以鼓励发起这类志愿者组织,进行同学之间的互相救济,政府可以在各地设立专门允许这些志愿者组织登记和考评的机构来申请参与,并且鼓励这些组织和机构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让大学生以积分方式进行参与,也让其中对社会贡献大、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帮助的组织得到有效的支持。
3、大学生创业模式的国际资源和风险机制引进大学生创业是现在各地的热点,一般是政府出资+学校推进的方式在做。从目前的教育实际情况看,大学生创业能力较弱,主要是源于商业意识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即使大学生只是有创业意愿,拿了政府和学校的钱最后失败,大部分还是毫无效果,还是大学生自己的瞎折腾。
目前大学生创业能做的也就一般是科技发明应用和商业新idea的实践,中国大学生目前所处的环境,并不会真的有巨大的发明创造容易产生,也不会有很多深刻的商业意识创新,所以要帮助中国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让创业成为解决就业的问题,应该引导他们进入新的服务业,这方面的提升,应该依赖国外资源的引进,因为国外的服务业创新和运作理念是比较成熟的,很多现有模式也完全可以引进中国进行开拓和发展。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政府可以设立外国专家基金,专门鼓励外国的企业家和公司到中国来开设和中国大学生而合作的新型服务企业,据我了解,因为经济危机,现在很多国外公司和企业家,都开始关注中国的经济增长热点,但是苦于不了解中国的政策和语言不同,造成他们不敢贸贸然进入中国。作为大学生,在衔接国内外的信息交流和新的商业模式探讨、实践,是最合适的人群。
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国际资源引进,必须鼓励国外的中小服务企业进入中国,因此中国大学生可以在这些企业的前期进入中国时,帮助做好大量的调研和沟通工作,也成为未来这些企业进入中国的第一站。关于引进资源促进就业的实践方式的建议包括:
1、联系海外对希望招募中国大学生的高校,帮助他们构建中文网页,这些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2、联系海外的非营利组织和商业服务机构,帮助他们收集中国的信息情报,作为他们的企业进入中国的前期决策使用。
3、联系海外的政府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大量企业家到中国来看创业环境,让大学生做接待,也可以促进很多商业模式创新的开始。
4、政府出经费邀请大量国外的企业家志愿者(刚退休的最好)到中国来做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顾问。
引进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机制也很重要,现在很多政府的拨款是审批制,风险有资金管理人员而不是大学生本身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创业最后没有真正发展学生的企业家意识和精神。还有些拨款则是要求学生自己拿钱出来匹配,那么也造成很多根本没有钱的学生没有创业的机会。建议应该是让大学生领取贷款的方式获得这些资金,并且建立信用逐级扩大的方式,即先只批小额贷款,运作成功后的第2年开始组建放大额度的方式,这种才能真正扩大受益面,减少大学生创业的风险。这种小额贷款的模式在联合国的很多非营利项目里都证明是很成功的,但是政府必须要培养一批有经验、负责任的放贷员,这个可以和把这些权利和风险绑定后,交给银行或者企业来运作。这种方式也可以交给外资银行来做,目前外资银行是非常鼓励小额贷款的,而且外资银行的成熟评估体系,能把海外的一些好做法运用起来。
4、定期设立大型公益就业讲堂、书展和企业/个人界面的交流活动
现在校园讲座非常多,五花八门,讲课的人有企业家、专家教授等,大学生听到的信息非常杂乱,不知道该听谁的,也不知道该遵从那些。从这个角度而言,帮助大学生屏蔽无效信息,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对大学生提升个人的就业求职能力非常重要。
从这个角度而言,政府如果能够推出一系列对于大学生就业有贡献的企业家、专家教授来讲课,而不是只是请名人、名企业家来做讲课,是对这类人群的肯定,也会帮助名人、名企业家把精力放在做公益而是展示自己的方面上。政府应该建立一套评估体系,根据这些名人、名企业家对大学生的接触数量、做过的公益事业的总量进行了解,一般而言,也只有经常和大学生接触的企业家才能真的给出有效的措施。此外,这些专家可以采取大学生推荐制度(如规定必须是50人以上推荐),以保证能够给出真的有效讲座。
在讲堂同时,政府购置评价较好的大学生就业丛书进行赠送、并且举办企业的自我形象展示会也很重要。现在的大学生都好像没有谈过恋爱就得结婚的人们,所以大部分就业后都不大幸福,企业和学生的交流界面目前就是直接的求职招聘,也造成学生无法了解企业真实需求的情况。因此大学、政府应该推动开设公益的就业需求展,让企业展示文化、用人需求等等内容,让企业的经理人和学生在一个友好的、非甄选性质的状态下进行平等交流,这有助于减少招聘的巨大浪费现象。在这种交流会上,设立分会场进行企业人才需求的讲座,应避免功利化的招聘接触,也有助于减少大学生的就业恐慌心理。
大学生就业是个很复杂的工程,其实做好了,其中也会有很多商业机会,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如何合理引入系统机制,把政府的投入变成有效的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增长,也是非常重要和长期的工程。
打破垄断、引入市场反馈机制的非营利组织、引导政府资助投入,已经充分引用国内外资源,才能把危机变成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