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几年后,作为一个生物学的门外汉,你通过特殊的仪器,就像在超市里购物一样“扫描一下”条码就可以清楚地叫出一种你从未见过的生物的名称,并且对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项大规模的生命扫描即将启动,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了解到,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启动在即,而中国正是全球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国扫描生命的浩大工程有望在明年1月启动,专家的目标是让地球上几乎所有被发现的物种都拥有一张独特的“身份证”。
扫描生命的条码
世界上林林总总的生物,如何将生命区分?过去依靠传统的分类鉴定方法主要针对物种的外观或者解剖特征加以识别,这种方法既费时费力,又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
而DNA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知道,一个生命之所以与其他生命相区别,在于它们独特的DNA,如果有了一个生物独特的DNA信息,那么鉴别物种就几乎不会犯错,然而高昂的成本和代价也让人却步。
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的专家告诉记者,直到2003年,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一种特别的DNA标签,它不算太长,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的生物学家保罗•赫伯特和他的同事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用一种基因的序列作为鉴别不同物种的“条码”。被赫伯特等人选中的这一基因是线粒体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基因(COI基因)。线粒体为细胞提供能源,它拥有一套独立于细胞核的DNA。在过去,科学家也曾把线粒体DNA当做一种走时准确的“分子钟”,从而绘制出生物的进化历史。
专家说,因为测定COI基因也很简单,因为它只有几百个“字母”的长度。专家说,这对于现代测序仪器而言简直易如反掌。而且由于COI基因来自线粒体,它的拷贝数量更多(因为一个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却有许多线粒体)。测定一次COI基因只需要数美元的费用。
一个扫描全球生命的计划,因此而被提上议程。
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整合生物学处的娄治平处长告诉记者,关于国际生命条码的计划,目前科学家的设想,是将所有寻找到的生物和未来的物种,赋予一个独特的生命条码,那么未来认识一种生物可能就像现在到超市买商品时,手持特殊的生命条码扫描设置,轻轻一扫,就会出现结果。
据了解,目前中国已加入了全球生命条码计划,而且是全球的一个中心节点,根据目前的工作进展,大规模的测序计划将会在明年1月正式启动,第一期目标是5年内取得代表着50万个物种的500万号标本的DNA条形码纪录。
可预防空难和传染病
除了帮我们认识生物,辨识生命,全球大规模的生命扫描还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对此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马老师告诉记者:生命条码计划将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世界,生命条码能帮我们正确地认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病虫害并将它们消灭。DNA条码技术甚至可以帮人们来避免航空事故,比如,鸟类对于飞机的干扰,几乎是每个机场遇到的疑惑和难题,因为鸟类虽然看上去脆弱无比,但是它与高速飞行的飞机相撞甚至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打击,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留在飞机上的血迹,同时利用DNA条码技术,那么就可以了解哪些鸟类经常与飞机相撞,通过总结这些鸟类的飞行高度、出没的时间和迁徙的路线,可能就会避免大多数由鸟类引起的航空隐患。
很有意思的是,生命条码联盟已经发起了一个展示性的项目。“蚊子条码计划”是生命条码联盟(CBOL)发起的一个展示性的项目。该计划打算测定全世界3000多种已知蚊子中的80%。据了解,迄今为止,已经近300种蚊子的条码被测定了出来。
我们知道,疟疾、西尼罗河病毒和登革热是可以通过蚊子叮咬人类传播的,但是并非所有的蚊子都能传播疟疾,而借助蚊子条码,人们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控制传播疟疾的蚊子,包括发现蚊子幼虫的栖息地并喷洒杀虫药,从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南京虎凤蝶条码已完成
全球生命条码的大幕已经拉开,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整合生物学处的娄治平处长告诉记者,在即将启动的2009年一期计划之中,暂时还没有南京的专家参与,但是相信随着项目的逐渐展开,南京的科研院所也会逐渐投身其中。
不过,记者了解,在大规模的生命条码计划启动之前,南京的科学家因为平时科研的需要,已经分散地进行了部分生物体DNA的测序工作,比如我们熟悉并且保护的南京虎凤蝶的生命条码测序就已完成。
据了解,在去年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蒋国芳教授就启动了对于虎凤蝶的线粒体DNA图谱的绘制项目。而目前南京虎凤蝶的生命条码已经全面破译,通过这个研究过程,专家们解开了虎凤蝶几个亚种之间的亲缘远近关系,并揭开了目前在南京生存的“指名亚种”中华虎凤蝶的“起源”之谜,发现存在于南京的虎凤蝶并非为南京的本土物种,而是属于外来“移民”。
中科院应邀成为“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全球中心节点协调机构
应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International Barcode of Life, iBOL)首席科学家、加拿大安大略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Paul Herbert的邀请,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张知彬研究员、昆明动物所所长张亚平院士、动物所黄大卫研究员、昆明植物所所长李德铢研究员和微生物所所长助理马俊才研究员组成的中科院代表团,于2008年4月26日至5月2日应邀参加了加拿大生命条形码网络科学会议。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并访问了加拿大安大略基因组研究基金会、安大略研究与创新部和圭尔夫大学等。访问取得了丰硕成果。
访问期间,代表团与iBOL官员就iBOL和中国生命条形码计划的发展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会谈与讨论,并就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下一步的发展和中国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形成了重要的共识。中科院相关成员单位与iBOL牵头单位安大略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及其资助机构安大略基因组研究基金会签订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中科院应邀代表中国作为iBOL四个中心节点之一,与加拿大、美国和欧盟具有相同的地位。中国作为中心节点,主要负责领导亚洲生命条形码计划的实施,并为亚洲其它区域节点或国家节点提供技术支持、人员培训与合作机会。iBOL同意在中国设立其数据镜像节点,镜像节点包括iBOL所有对外共享数据和利用中国生物资源产生的各种数据。作为发起国,加拿大方面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合作,计划在今年10月份派出高级别的代表团到中国访问,以进一步推动生命条形码计划在中国的启动和实施。并与生命条形码联盟(Consortium for the Barcode of Life)主席Scott Miller博士原则商定于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生命条形码区域会议,以协助推动中国生命条形码计划的实施。
代表团还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加拿大生命条形码网络第二次科学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11个国家(或地区)的170余名代表。张亚平院士代表中国科学院做了“中国生命条形码网络和发展现状”的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重视。
在访问安大略研究与创新部、安大略基因组研究基金会、安大略生物多样性研究所以及圭尔夫大学期间,代表团还与上述机构的领导人和科学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就进一步的合作进行了探讨。
据悉,随著贸易全球化的推进、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人类可持续发展对理解和认识生物多样性的要求日益迫切,物种的快速鉴定及对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世界性的重大需求。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Paul Herbert于2003年提出了DNA条形码的概念,并随后发起了iBOL计划。DNA条形码计划提出了基于基因片段鉴定生物物种的标准及其实施框架。DNA条形码不仅是传统物种鉴定的强有力补充,更由于它采用数字化形式,使样本鉴定过程能够实现自动化和标准化,突破了对经验的过渡依赖,并可利用有机体的残片进行快速有效的鉴定,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建立形成易于利用的应用系统。DNA条形码技术将极大地促进人类监测、了解以及利用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在生命科学、法医学、流行病学、以及医药、食品质量控制等社会经济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iBOL作为一个新的、国际性的大科学计划,无疑将产生重大的科学影响和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
iBOL依照加拿大基因组基金会的国际合作计划的框架而建立,第一期目标是5年内取得代表着50万个物种的5百万号标本的DNA条形码纪录。除致力于建立条形码序列参照文库外,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还将建立序列文库、信息学工具以及使DNA条形码成为全球性生命科学体系关键构件所需的技术。
iBOL项目预期在2009年1月正式启动。该项目在运作期间将欢迎增补的新成员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