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本站是一个提供生物仪器设备和耗材、化学试剂、实验动物信息的专业网站,为国内的生命科学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医院实验室,生物工程,生物医药产业消费者提供最全面、最周到的器材采购导航服务。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关心生物芯片产业的人请进

1楼
Robin 发表于:2003-10-23 2:04:00
以下是本人在2001年底写的一篇关于生物芯片市场的综述分析文章,请大家踊跃发言,评点我国的生物芯片发展状况。

“芯”潮,如何面对?

“芯”潮
2001年9月,北京中关村传出的欲打造全球最大的生物芯片基地的消息在业界引起了广泛震动。生物芯片,这种只有指甲盖大小的高新技术产品再次吸引了国人的目光。尽管现在仍有不少人对其产业化前景持怀疑态度,但生物芯片所展示的巨大产业空间让国内外业界趋之若 ,纷纷投身竞争抢占制高点。自1998年6月29日,美国宣布正式启动生物芯片计划,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加大投入,以生物芯片为核心的相关产业相继在全球崛起。多家美国生物芯片公司在纽约NASDAQ上市,并受到投资者追捧,股票市值以平均每年75%的幅度上涨。
目前,国外从事生物芯片产品研究开发的大大小小的公司机构有几百家,其中美国的Affymetrix当属领头羊。Affymetrix以其受专利保护的“原位光刻合成技术”垄断了高密度生物芯片的生产。除此之外,在美国,Clontech,Panomics,OPERON等实力强大的生命科学公司均推出已形成产品系列的生物芯片,角逐基因芯片尤其是表达谱芯片市场。而agilent、Motorola公司也欲想在生物芯片领域后来居上。日本的东芝也已成功打入生物芯片市场。欧洲的英国和德国亦大力推动生物芯片产业,其中Brax、Sequenom公司和德国癌症研究所均挤身于产业发展的前列。虽然近日传出Corning将关闭其生物芯片公司和Incyte公司将谈出芯片市场的消息,但这只是个别公司出于自身发展方向考虑而作出的相应的调整,并不能代表他们不看好生物芯片的产业。事实上,宣布进入生物芯片产业的公司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芯”潮的来势汹汹。
我国生物芯片产业起步稍晚。1997年开始关注其迅猛发展和潜在的巨大市场,1998年开始投入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到2000年9月,国家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我国从资金、政策上全力支持产业发展。期间,多家国内上市公司与较早开展生物芯片研制开发的科研单位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化。并已有多家上市公司涉足这一行业。其中的星湖集团和上海联合基因集团合作成立的博星公司,已开始芯片生产。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临床实验的大批量生产,令世人瞩目。

业界:如何面对?
1. 另辟蹊径,开发特色高端芯片技术。
我国发展生物芯片起步较晚,但时间差并不大。另外,与生物芯片紧密关联的上游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只有两年。而且纵观当今世界生物芯片产业仍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离真正的产业化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只要选准突破口,加强技术攻关开发高端技术就能一跃突前,掌握主动,从而把握产业发展的先机。
纵观目前国际上许多从事生物芯片研究的大公司,每家都努力在芯片技术上做出自己的特色:典型的要数生物芯片巨人——Affymetrix,其发展的“原位光刻合成技术”能高密度集合大量的寡聚核苷酸片段,从而保证其“高通量,高并行”的产品技术特点。另外,Hyseq公司声称其拥有最快的基因分析器,破译DNA的速度快。Syntenl公司的生物芯片的衡量细胞中的基因活动最有效。Incyte公司发挥其在药物开发方面的丰富经验,其研制产品直指药物筛选领域。而Nanogen公司在1998年首次报道的利用电泳分离及酶解等技术集成从样品制备到结果分析的芯片更确立了其在“缩微实验室”研制方面的技术地位。
而当年领导Nanogen公司任首席科学家主持研制世界上第一个“缩微实验室”的程京博士现已任职国家生物芯片开发中心主任。他带领着科技攻关人员,另辟蹊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自主研制成功了“电磁式主动生物芯片”。其中的“可单点选通式电磁阵列技术”和“旋转检测技术”均为世界首创。被动式生物芯片被主动式生物芯片(缩微实验室)取代是芯片产业的大势所趋。在当今世界被动式芯片为主体,只有少数的“电场式主动生物芯片”的情况下,这项技术无疑使我国高端生物芯片技术水平挤身到世界前沿。这一成果是令人鼓舞的。它说明,只要找准技术突破点,发挥现有的技术、人才优势,集中力量是可以赶超世界生物芯片先进水平的。
2. 立足中、低密度芯片,推动产业化
目前世界上除了Affymetrix之外,大多数公司产品均是利用喷墨或点样预合成寡聚核苷酸的中、低密度芯片。而目前要突破原位合成高密度芯片的风险很大,因而,就国内业界而言,立足中、低密度较成熟生物芯片技术,推行产业化进程则是一种务实的做法。
相对于原位合成的高密度生物芯片的高通量、多通道而言,中、低密度芯片信息含量少,一般只针对一个或几个相关基因。相对于高密度芯片和主动式芯片而言,其产品属于低端产品。对于实力并不强的国内大多企业来说,进入低端开发较为容易,风险较小,且有利于逐步积累经验。况且,一块芯片集成多种甚至全长基因会造成高额成本,直接导致市场推广的困难,不利于产业化的加速推动。另外,单就诊断芯片而言,某种疾病的诊断检测,中、低密度单功能生物芯片足以确诊,并不需要大规模的“基因普查”。事实上,国外开发的诊断检测生物芯片都是针对单一疾病的单功能芯片。
有人认为,在有限的市场条件下,单功能生物芯片的低技术壁垒容易导致激烈的市场竞争,并担心相对弱小的我国企业会在产业化进程上败下阵来。这种担心并非多余。然而,单功能芯片并不等于低技术壁垒。围绕单功能生物芯片极其相关配套产业进行整合和整体提升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德国曼海姆费比特公司研制的“可编程基因芯片”就是一个很好例子。这种芯片使用时只需在电脑显示屏选择需要检查的疾病项目,然后像刻录普通光盘一样把基因写入芯片。用这种方法,5小时能查明多种癌基因。
其实,我们的研究人员只要顺应市场需求,整合现有的芯片技术和相关配套产业技术,就可创新改良,并能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这种从低端市场进入,并依靠技术升级,逐步做大做强,在很多行业里都有成功的例子。
3. 积极推动基因组学研究。
人类基因组草图已经绘制完成,现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生物芯片技术就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进程中发展起来的。生物芯片正是应用了基因组研究的结果,基因组尤其是人类及相关病原的基因组研究是医药生物芯片产业化的保证,意义重大。世界各国关于生物基因专利的法案相继出台,基因资源的专利权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尤其在表现在人类基因方面。在我国专利法已对基因可专利性作出认可的情况下,在伦理、道德方面也没有实质性障碍情况下,没有理由再对人体基因的专利申请作出限制性规定。无论最终人基因专利申请放开程度如何,我国基因研究空间都受到外来者的挤压,并且还可能被迫支付高额的使用许可费。这将严重打击我国生物芯片产业。所以,我们有实力的大公司,应该加大与从事相应研究的科研机构横向联合,大力发展基因组研究,并特别注重对取得的成果进行专利保护。事实上,基因专利是把利剑,掌握在我们手中,将能大大促进我们生物芯片产业,制约国外竞争对手,从而拉近我国与国外先进生物芯片产业的距离。
可喜的是,上海联合基因集团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挤身到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超千个基因专利的公司的行列。然而,这还远远不够。据报道,人类已有1800条基因被注册专利,专家预测,到2005年,人类所有专利将全部被专利覆盖。没有专利基因,进行生物芯片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其结果就会和上个世纪90年代的微电子芯片产业一样:由于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结果只有花大量的资金引入在国外不算先进的生产线!
政府:如何面对?
1.适度超前宏观管理
1997年美国《财富》杂志载文指出:在20世纪科技史上有两件事影响深远。一是微电子芯片,它是计算机和许多加点的心脏,它改变了我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并已进入每一个家庭,另一件事就是生物芯片,它将改变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式,革新一些诊断和治疗。极大地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面对一个具如此重大经济、政治意义的新技术产业,政府的介入是必然的。我国政府虽然有做“两弹一星”等大项目的经验,然而由于生物芯片技术面临的是商品化,是受市场制约的终端,因而光想用计划经济时代做军工项目的管理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而采取完全放任不管的“市场自由主义”也是不行的。其直接后果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国内兴起生物制药时,由于国家宏观调控不力。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就EPO市场而言,从“成都地奥”降价开始导致三年内国内市场价格下降90%!而今,生物芯片产业也出现了这样的苗头。这种趋势如不及时控制,将会造成社会资源极大浪费,同时拖慢了生物芯片产业化进程。所以,政府有必要对此产业进行适当超前的宏观管理。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生物芯片技术,尤其是中、低密度芯片技术方面较为成型。政府可以据此作出芯片产业发展超前评估,然后确立一套权威严格的评申制度,严格市场准入机制,让企业在适度竞争中良性成长。

2.人才培养与积聚
生物芯片是集数学、微电子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产业。Affymetrix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就是依靠它聚集了一批相关学科的精英。因而创造优良环境吸引更多国外优秀科学家回来非常迫切。他们在国外学习工作经历,有利于提高目前国内生物芯片产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国家生物芯片研究基地的程京博士,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他不仅大大带动我国生物芯片技术的进步,更是把一套国外成熟的资金运营方式带到企业中,并针对企业目前的现状,设计了一套现阶段现实可行的盈利模式。我们可喜地看到,随中央和各地政府的招贤政策出台,会有越来越多的“程京”出现。

4. 打造基因专利保护法规的利器。
鉴于基因研究对于生物芯片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对关于生物基因专利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目前,美国由于其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出于世界的首位,并且其技术经济优势在不断加大。因而,其专利申请标准也在放宽,表现在放宽实用性标准。而对我国目前发展状况而言,由于专利保护是把双刃剑,如果单纯从保护国内总体弱小的产业出发,收紧实用性标准,会同时损害国内一些有实力企业的发展壮大,不利于产业发展。而放宽标准,又会导致国外巨头纷纷涌入。直接冲击我国弱小的生物芯片产业。如何打造好这把双刃剑,关系到我国的生物芯片产业的兴衰。一般而言,采取适度从紧的实用性标准会比较现实。只有这样才能既遵守国际规则,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家利益。

资金:无法回避的问题
1.充分用好国家资金。
发展生物芯片产业,资金投入相当大。Affymetrix的资金优势是其保持技术优势的保证:每年平均1千万美元的科研投入已持续了五、六年。德国也投入巨资大力推动生物芯片产业发展。其中北威州一年就为此投入16亿德国马克。美国仅政府和企业就已投入20亿美元研究经费。相比之下,我国的投资规模偏小。自2000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后,中国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但限于国力有限,总体上投入与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因而,如何把这些资金用好,使之能发挥最大效能相当重要。为避免过分分散的投资,首先,必须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对技术力量和设备进行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团队的形成。然后确立重点项目。重点投资有希望取得突破性进展、能提高我芯片技术水平尤其是能达到世界前沿的项目。再一个就是时常前景看好、技术稳定成熟、产业化前景明朗的产品。另外就是,支持有产业化前景的基因组研究项目。
这里特别注意的是把分散的力量和设备整合成优势互补的团队很重要。不仅避免了投资分散,更有利于集中力量取得技术及产业化突破。如:上海联合基因集团在1998年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芯片,并于1999年9月通过专家鉴定。后来由第一军医大学马文丽首次利用创新的基因扩增技术,攻克了快速经济地收集数以万计的基因探针的难题,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应用型芯片。随后课题组加盟联合基因公司。并在广州成功实现规模化生产。部分产品投入市场,其中的表达谱芯片代表了业界的先进水平。
2.拓展各种融资渠道。
国家投入资金有限,企业力求发展。只有寻找其他资金来源。首当其冲的当然就是从股票市场融资。在美国,已有多个生物芯片公司透过上市融资。虽然,生物芯片真正产业化尚未形成。但基于生物芯片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对未来产业市场的乐观估计,大市在追捧,大量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在我国,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开始或已涉足生物芯片行业。持技术寻求与上市公司合作以获取资金推动技术发展成为一大趋势。这种合作中,最令世人瞩目的当属星湖科技和上海联合基因集团合作了——毕竟2.5个亿不是个小的数目。由于国内二手板未能推出,凭现在国内生物芯片公司的实力,想在主板上市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寻求海外二手板市场上市成了一个唯一可行的目标。
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奥公司)的程京为我们走了一条可鉴之路:研究中心凭借其先进的专利技术包在美国加州以技术入股成立了腾隆科技公司。在美国首轮运作共获得500万国际风险投资,并被四家风险投资商看好。公司的目标就是通过四轮的的国际资本运作后,最终力争在纽约NSDAQ挂牌上市。这无疑为国内众多生物芯片企业注入一剂强心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23 2:08:13编辑过]

2楼
stevenjiang 发表于:2003-10-23 15:18:00
Robin
请问你是不是姓张的?
即将要去上海
可能我们认识的!
3楼
Robin 发表于:2003-10-24 0:12:00
对,我叫张大民。有看过《贫嘴张大民的故事》吗?俺就是张大民啊!
4楼
equip 发表于:2003-10-24 19:59:00
我相信生物芯片产业会有一个光明的钱途,这点我和大胡子的看法一致。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1998-202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09277 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