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本站是一个提供生物仪器设备和耗材、化学试剂、实验动物信息的专业网站,为国内的生命科学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医院实验室,生物工程,生物医药产业消费者提供最全面、最周到的器材采购导航服务。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上海交大、北师大、中科院动物所各发1篇Nature,江南大学等高校参与2篇!

1楼
达芬奇 发表于:2017-9-11 9:47:00

前一段时间,中国各大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和《细胞》(Cell)发表论文达到惊人的11篇,引发大量关注。最近,这种突飞猛进的势头还在继续。

北京时间9月7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又刊登了5篇中国科研机构为主要完成单位或参与单位的研究成果。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各发表 1 篇Nature,江南大学、暨南大学等作为参与单位合作发表 2 篇Nature。

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基础学科领域取得了非常多的突破,无论是物质科学领域,还是生命医学领域,各类最新研究成果都层出不穷。今天Nature 在线刊登的这些研究成果,则是对科学家们辛勤科研的最好回报!

上海交大****教授韩礼元团队发表一篇Nature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北京时间2017年9月7日,Nature在线发表了一篇上海交通大学****入选者韩礼元教授和杨旭东特别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的成果“A solvent- and vacuum-free route to large-area perovskite films for efficient solar modules”。该团队研发出一种无溶剂、非真空的新沉积方案用于甲基铵卤化铅钙钛矿薄膜。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这种甲基铵卤化铅钙钛矿薄膜依赖于胺络合物前体到钙钛矿膜的快速转化,并随后施加压力。使用这种方式沉积的钙钛矿薄膜没有针孔而且高度均匀。更重要的是,新的沉积方法可以在低温环境中进行,有利于大面积钙钛矿装置的制造。

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千人王占新团队最新Nature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北京时间2017年9月7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自然》)在线刊登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占新教授课题组发表的题为“Polycomb-like proteins link the PRC2 complex to CpG islands”的文章,报道了该研究组关于PCL家族蛋白调控PRC2复合物在染色质上定位的机理研究上的突破性进展。

该研究首次发现并证实了PCL家族蛋白是连接PRC2与CpG岛的纽带,该工作为PRC2复合物在染色质上CpG岛特异的招募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解决了困惑人们多年的关于PRC2在染色质上选择性定位的这一重要问题,为进一步理解PCL家族蛋白在PRC2复合物中的生理功能,以及靶向与PRC2相关疾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该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千人王占新教授领导的团队经历4年多的辛苦工作得以完成,参与合作的实验室有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施扬教授实验室、Martha Bulyk教授实验室和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Dinshaw J. Patel教授实验室。王占新实验室的博士生李豪杰和蒋君翊以及哈佛大学医学院施扬教授实验室的博士后Robert Liefke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占新教授为通讯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

中科院动物所刘峰团队等联合发表一篇Nature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北京时间2017年9月7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刘峰博士研究团队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杨运桂博士项目组等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m6A modulates ha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specification”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上发表。

该工作首次揭示m6A mRNA甲基化修饰在脊椎动物造血干细胞命运决定中的调控机制,丰富了对m6A mRNA甲基化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生物学功能的认识,是该研究领域的重大科研突破。上述成果不仅首次阐释RNA的表观修饰在血液发育中的关键作用,还将为体外诱导扩增造血干细胞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春霞、王璐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基因组所博士生陈宇晟、孙宝发博士、杨莹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刘峰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基因组所杨运桂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课题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中科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 链接:

哈佛医学院、江南大学等发表一篇Nature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北京时间2017年9月7日,来自哈佛医学院、江南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的最新成果“Structural basis of MsbA-mediated lipopolysaccharide transport”在著名期刊Nature上发表。哈佛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江南大学为第二完成单位,通讯作者是哈佛医学院廖茂富博士。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哈佛医学院的廖茂富博士团队利用冷冻电镜的方法,解析了MsbA蛋白在三个功能性状态下的结构。这些结构清楚地解释了脂多糖如何结合MsbA,并描绘了MsbA如何翻转脂多糖的过程。这有望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类蛋白质。链接:

美国波士顿大学、暨南大学等发表一篇Nature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北京时间2017年9月7日,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哈佛医学院以及中国暨南大学、中南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Palmitoylation-dependent activation of MC1R prevents melanomagenesis”在Nature上发表。通讯作者是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崔儒涛博士。

在这项研究中,崔儒涛博士团队表明,MC1R的棕榈酰化修饰(palmitoylation)对MC1R信号通路的激活有着重要作用,并能在体外与体内控制黑色素的生成。在小鼠模型中,研究人员们发现,在使用一种小分子药物抑制“去棕榈酰化”后,RHC变异的棕榈酰化得到了促进,其缺陷得到了弥补,显著降低了小鼠的黑色素瘤发病几率。这为黑色素瘤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新思路。

(部分来源:各大高校官网、学术经纬公众号 )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1998-202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Processed in .11865 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