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生物器材论坛 http://www.bio-equip.com/
医改的进行过程中,随着分级诊疗医改的深入展开,医疗市场呈现出重心下沉的趋势,关注点从大的三甲医院逐渐扩展至广大的基层医疗市场。这对所有的医疗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和挑战。
百特自从1989年进入中国市场,二十八年来根植中国,在生物科技、肾科、输液、麻醉、营养等领域将百特国际先进多样化的医疗产品和服务引进中国。
那么在基层医疗领域,百特又如何结合本身的定位和市场布局,建立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从以前服务大医院转向基层医疗机构,是一件非常重大的战略转移。对此百特大中华区总裁徐润红有何看法?
6月15日,在上海Digital Healthcare China(简称:DHC) 2017的大会上,由丁香园主办,众多跨国药企参与,动脉网专访了百特大中华区总裁徐润红,解答了以上疑惑。
从慢病为切入点
在百特 20 多年,徐润红历任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她见证了百特进驻中国 28 年来的历程,及其在医疗新机遇新挑战下的创新发展。
“在全球,几乎每个医院的每个科室,乃至每一层楼 ,都能发现百特产品与疗法的身影。”徐润红说道。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徐润红也很支持政府赋能基层医疗、重塑行业生态的战略布局。在此过程中,她将依托百特在慢病管理领域的专长,为这一新生态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百特作为一家擅长医疗技术企业,把满足中国患者的医疗需求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用独特的疾病管理闭环模式,扩大患者医疗可及性、提高患者享有的医疗水准,并进一步完善患者治疗服务和公益支持体系,使更多患者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产品与服务。
近三十年来,百特一直与中国政府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通力合作,积极助力扩大医疗可及性,向更广泛的患者提供优质、高性价比的医疗产品与服务。同时,百特也致力于向医护人员提供专业教育,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与政府与协会合作,推动技术、诊疗和服务的下沉,扩大医疗可及性:与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合作,为在基层地区生活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开发并实施可持续性的腹膜透析治疗和交付模式,为终末期肾病在基层的分级诊疗探索疾病管理的新模式;与中国医院协会合作,共同推出了质量改进项目,旨在提高临床环境的安全标准。
关注产品质量与患者安全,运用专业治疗领域专长,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设立与提升,开展腹透液包装材料质量评估;支持药典委设立国际药包材管理和评估体系;开展静脉输液包装系统质量评估和安全性研究;支持药典委开展中国药包材管理和质量评估及跟踪系统研究;探索持续性肾替代治疗的应用于技术评估研究项目。
与医护分享专业知识:与丁香园合作推出面向临床医生的科学平台“百特医学频道”;推出“百特急慢性肾病微信平台”,累计向1万多名医护专业人士提供关于肾病及其治疗方法的宣教。
务实基医疗的三步
那么百特在医生和患者服务方面,具体是如何操作?
据徐润红介绍,首先,从政府合作层面,百特自2012年始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属的医院管理研究所达成了合作,共同为在基层地区生活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开发和实施可持续性的腹膜透析治疗和交付模式,旨在扩大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腹膜透析治疗可及性,并将项目采用的管理模式推广至国内6个参与试点的省份,75所试点医疗机构,23个地级市,29个区县,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其次,是和业内人士合作。如与中国医院协会合作,在80余家医院,共同推出了100多个质量改进项目(围绕静脉输液安全及用药安全,感控及围术期安全),中获得中国患者安全优秀案例近20个,为提升患者安全,提高临床用药安全,营造更安全的医疗工作环境作出积极的努力。
同时,百特也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设立和提升,比如参数放行,大容量包材的研究, 参与探索诊疗共识等。和互联网平台共同发力,也可圈可点,比如百特与丁香园从2013年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创建了一个面向临床医生的科学平台—“百特医学频道”,在这一平台上,医生们可以自主接受继续教育,并与同行分享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