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肠杆菌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人和很多动物肠道中的一种兼性厌氧菌。
(1)抗原结构
大肠杆菌的抗原成分复杂,可分为菌体O抗原、表面K抗原、鞭毛H抗原和菌毛F抗原四种。血清学分型常涉及到O抗原及H抗原。O抗原为为细胞壁脂多糖最外层的特异性多糖;H抗原位于鞭毛上,为鞭毛蛋白抗原。
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已知大肠杆菌有菌体O抗原170种,鞭毛H抗原60种,因而构成了许多血清型。
(2)致病性
在肠道内正常栖居条件下的大肠杆菌,是不致病的。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当侵入肠道以外部位时,可引起肠道内或肠道外疾病,因此大肠杆菌为条件致病菌。
在肠道内,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急性腹泻。这些能够引起肠道内急性腹泻的大肠杆菌统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根据其致病机理和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其分为以下5种类型:
2、致泻性大肠杆菌检测方法
(1)生化鉴定
生化鉴定常用三糖铁琼脂(TSIA)和KIA/MIU(AA+-/++-)和IMVC(++--)来初步鉴定。最后鉴定依据全面生化反应,典型的大肠埃希菌的基本生化反应特征:TSIA(双糖铁)产酸/产气,产气、CIT(枸橼酸盐)阴性、URE(脲酶)阴性、IDN(吲哚)阳性、MOT(动力)+/-、ORN(鸟氨酸)+/-。
(2)血清学鉴定
血清学鉴定在大肠杆菌的检测技术发展史上占有核心地位。在毒力因子检测技术出现之前,血清学分析是致泻性大肠杆菌菌株分类的主要根据。1944年,Kauffman提出一种血清学分类的标准,该标准经过不断修改一直沿用至今。
(3)分子生物学检测
致泻性大肠杆菌是最早应用分子诊断法的一类致病菌。事实上,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粪便菌群中致泻性大肠杆菌不同类型间相互间区分以及它们与非致病性大肠杆菌之间相区分的最普遍、可靠的技术。
目前对致泻性大肠杆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研究,在核酸探针技术和PCR法两个方面已经获得了重大进展。
① PCR试验:PCR是检测致泻大肠埃希菌及其毒力岛的一种重要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PCR引物设计,成功地用于检测ETEC (elt、estA、estB)、EPEC (eae、bfp)、EHEC(eae、SLTI、 SLTII)、EIEC(ial、ipaH)、EAEC(aaf-II)、DAEC(daaE)等各种毒力因子和毒力岛。
② 核酸探针杂交:Moseley等首先应用DNA探针杂交代替复杂而昂贵的动物试验,检测ETEC LT和ST肠毒素[12]。随后DNA探针技术广泛用于各类致泻性大肠杆菌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