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切换浏览模式

生物器材论坛留言板『行业动态』 → 饶毅落选院士引热议 一场耐人寻味的讨论

关闭 帖子评论
选取类型: 中立 支持 反对
观点标题: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观点内容:
(不支持HTML)
  1. 请以客观、真实地作出评论,并注意语言文明;
  2. 观点发表后不能作出更改;
您是本帖的第 2809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饶毅落选院士引热议 一场耐人寻味的讨论
equip2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97408
积分:1110035
圈子:参与的圈子
注册:2003年5月9日
楼主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饶毅落选院士引热议 一场耐人寻味的讨论

饶毅落选院士引热议 一场耐人寻味的讨论  张显峰

17日,中国科学院通过媒体公布了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此前呼声颇高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的出局,意外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饶毅是海内外知名的神经科学家,回国前已经成就斐然,在美国学界也颇负盛名。与同期归国的其他几位优秀科学家不同,他是喜欢在媒体上讲话的知识分子,也是当年在国外著名学术刊物上撰文批评中国科研制度的作者之一,平常也喜欢在网络上撰文评议中国科学界的问题。

按理说,从最初314人的有效候选人锐减为145人,淘汰过半,某一个人的出局实在正常不过。但17日一大早,一家知名科学网站上“饶毅出局”的消息迅速扩散,为其“鸣不平”的博客文章甚至占据了网站首页显著位置。饶毅本人“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文一上午点击量就逼近2万次,这是历次院士增选中罕见的现象。

院士评选有严格的学术标准和规范的程序,饶毅被淘汰,或许是因为其条件尚不“达标”。但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人们总会怀疑“意外”的背后,一定有着某种不可明说的原因?

院士论文抄袭、科研经费分配不公、项目评审不够公开透明……应该说,正是由于中国科学界近年来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才让公众有了猜想的空间和理由。

应该说,公众的质疑远远超出了饶毅落选本身,人们更关注的或许是何时可在制度透明、规则明确的环境里轻松地生活。

一个有公信的科学界,才能让公众期待它的创造力。一个有公信的社会,才能让公众对未来有信心。不知这场耐人寻味的讨论,能否促成一些改变?

来源:http://edu.people.com.cn/GB/15446468.html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11-8-18 11:29:00
点击参与评论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equip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管理员
文章:3279
积分:29289
圈子:参与的圈子
注册:2002年11月3日
2
 个性首页 | QQ | 邮箱 | 主页
发贴心情

昨天,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外公布。同日,一篇“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文章,再度引发公众对院士话题的热议。博客作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出现过,但在中国科学院昨天公布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落选。昨晚,饶毅在接受北京晨报(微博)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就预计到了这个结果”,“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

截至记者发稿,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尚未就此事做出回应。

1996年起,兼中国科学院研究员,1999年协助推动建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02年协助建立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2004年起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2007年9月全职回国。

回国即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被认为是新时期归国潮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舆论将他的回国与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郭永怀的回国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是在海外成名后,壮年归国效力的科学家。

然而,对于这位神经生物学家,公众更熟悉的不是他研究的领域,而是他大胆、犀利的言论。2004年,在饶毅回国之前,他就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对中国政府的中长期科技规划表示关心,并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批评和建议。

5个月前就写好博文

饶毅在博客中写道:“鉴于推崇中国科学院前身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学方面代表性科学家林可胜等,敬佩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如神经生理学家冯德培等,尊重50年代以来在国内艰苦环境中坚持做好科学研究的院士,感谢其学部委员(特别是冯德培、邹岗等)在80年代对我的支持和现有院士近年在我回国工作后多方面的支持,我于2011年初接受推荐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饶毅说,“在表达了尊重和感谢后,从2011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候选人。”在落款时间上,饶毅写的是,“2011年3月5日写,2011年8月17日添加日期”。

“结果早就预计到了”

昨天下午,记者拨通饶毅在北京大学的办公室电话。对于为何发出这样的博客,饶毅表示不愿多说,“我该传达的意思都已经传达得很清楚了,我想说的都在我的几篇博客中,为什么答应参选,为什么今后不再成为候选人,这些博客内容是一脉相承的。不想再另外说明。”

至于为何早在3月已经写好博文,而在昨天才对外发出,饶毅解释说:“我总要等到别人公布结果后才发吧,其实我早就预计到了这样的结果,在3月就已经想好了。”至于为何落选,他给出耐人寻味的回答,“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

记者翻看了饶毅在之前发过的一些博文。就在昨天博文发表的两天前,他的一篇《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的博客文章似乎透露了蛛丝马迹。“对于行内来说,都清楚中国生命科学这二十年的基本情况:国外做过博士、博士后,回国立即做正教授,再做一两篇Nature、Science、Cell,或者几篇同领域最好杂志的论文,就可以做院士。”“中国科学界浮躁是自然的,不浮躁倒奇怪:因为职称高,没有‘后顾之忧’,不怕评审,就热衷通过搞关系奔经费、而不是靠学术。中国生命科学界,90%以上的教授在90%以上时间不听学术报告。有些人(国内所谓做得好的人)不听国际重要科学家的报告,而为了当选院士的投票只听国内院士的报告,给现在的学生树立不良榜样。”

方舟子:第一轮就被刷纯属侮辱

作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引发公众关注并不是第一次。2007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他和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施一公回国在当时都引起不小的反响。

在回国前,饶毅就曾对中国教育科技问题提出过直言不讳的批评。去年年底,两人还在美国《科学》杂志刊出社论,认为中国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更多的是靠关系而非学术水平高低,“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

而在昨天公布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施一公名列其中。截至记者发稿时,通过施一公秘书转发的短信尚未得到回复。

记者看到,一些网友对饶毅落选深表惋惜。有网友称,饶毅落选是中国院士的悲哀,他放弃了美国国籍,为人坦荡,学术贡献大过很多中科院院士。方舟子对此也评论说:“我觉得饶毅居然第一轮就被刷下来,纯属侮辱人。连肖传国当年都进入了院士选举第二轮。”

何祚庥:评选不像考试那样简单

昨天,曾经和饶毅就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问题有过深谈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在看到博文后给饶毅打了电话。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何祚庥表示,谁该当选院士,谁不该当选院士,大家见仁见智,虽然评选院士有一定标准,是基本公道的,但大家会有不同看法,并不像考试高低分数那样简单。具体看谁对科学贡献大,这个评判的标准本身就很复杂,每个人的尺度不一样。

何祚庥认为,当选的人大体是会有一些长处,最起码不会让那些“乌七八糟”的人当选,但没当选的人也不一定不好。“我在电话里对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必要太在乎谁该当选或者不当选,公道自在人心,也不能一次就盖棺定论。”

同时,何祚庥指出,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的初步候选人名单并不是最终院士名单,在饶毅所属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中,包括施一公在内的初步入选30人也不会全部最终选为院士。“饶毅和施一公的研究在生物学领域属于新东西,新事物当然会有很多人反对,就比如爱因斯坦提出新理论的时候,就有很多年龄大的研究者反对,他的理论是在多年以后才被承认的。”

新闻人物

饶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回国前曾任美国西北大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和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杂志编委。在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学院、东京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做学术报告。

(本文来源:北京晨报作者: 韩娜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责任编辑:NN027


时间就是金钱  信息就是财富     有用是信息  无用是垃圾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11-8-18 23:10:00
点击参与评论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饶毅落选院士引热议 一场耐人寻味的讨论
发贴表情
字体颜色 字体背景颜色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超级连接 插入图片 Flash图片 realplay视频文件 Media Player视频文件 引用 清理代码 生成一个财付通交易信息
显示:
预览
回复标题
上传表单
字节.
Copyright ©1998-2025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
页面执行时间 0.10938 秒, 7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