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stella | 2020-1-21 16:47:00
评论言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放大灯”(ID:guokr233),作者李拓、张旌、刘冬宇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7月31日,SARS疫情共造成全世界8096人感染,死亡病例774人,其中中国大陆地区感染人数达到5327人[1]。
“错失的机会”
尽管中国大陆地区首先发现了感染病例,但确定病原体、对病毒进行分离、DNA测序和发现病毒受体的工作却并未走在世界前列。
实际上,北京一个研究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AMMS)在2003年3月7日之前,就已通过电镜,在病人身上获得的样本中观察到了一种未知病毒,并推测该病毒极有可能与当时流行的SARS有关,他们甚至发现,病人血清可能对抵抗病毒有帮助。
但由于官方使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超微结构及病毒学专家洪涛的说法,宣称这场疫病的传染源是一种衣原体细菌,导致这个发现并未走出北京。2003年3月17日,世卫组织不得不组织世界上11家实验室(没有来自中国大陆的实验室)开始寻找SARS病原体。一周之后的3月24日,联合实验室发现了冠状病毒。
直到4月14日,病毒样本才被连夜送到华大基因实验室开始RNA测序,当天凌晨2点,测序结果出炉,但就科研竞赛而言,中国输了:来自加拿大温哥华的迈克尔・史密斯基因组科学中心(Michael Smith Genome Sciences Centre)已提前一天测定了这个新型冠状病毒的序列[2]。
2003年7月18日,Science杂志以《中国错失良机》(China's Missed Chance)为题,报道了SARS病毒发现的过程和细节,并慨叹中国科学家“失去了一次在全世界面前闪耀的机会”[3]。
负责协调世卫组织的德国病毒学家克劳斯·斯托尔(Klaus Stöhr)不无遗憾地说,如果中国的科学家能及时公布发现,各国实验室的研究进度将大大加快。中国科学家哪怕是给斯托尔一封邮件,哪怕是一通电话,都可能让中国科学家在疾病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在知名科研杂志上发表几篇重磅论文。军事科学院研究院杨瑞馥也懊悔地说:“我们等得太久,也太谨慎了。”[3]

16年过去了,另一种冠状病毒袭来。
2019年12月30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发布《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称武汉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临床表现均表现为病毒性肺炎或肺部感染。[4]
在首次疫情通报的一周之后,2020年1月9日,新华社记者采访病原检测结果初步评估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他表示,截至7日21时,实验室从阳性病人样本中分离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并进行了全基因组检测,并确认引起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不同于包括SARS在内的已发现的人类冠状病毒。[5]
首例新型肺炎报告后的第14天,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已收到中国分享的从武汉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中检测到的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信息。世卫组织认为,这对其他国家开发特定诊断工具有重要意义。[6]
在基因序列公布后的1~2天里,硕世生物、达安基因、之江生物、华大基因等公司根据病毒的RNA序列,先后宣布完成了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的开发。[7]
1月19日,也就是本文发布的前一天,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健康中国”发文,表示已下发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8]。得益于检测手段的进步,在过去的两天内,武汉、北京、深圳各地确诊并通报了多起新型肺炎病例。这次病原体检测,中国没有错失机会。在2003年至今的16年间,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成了今天医疗工作者们迅速探明病原的关键工具。
是谁造出了这些基因检测设备?这是一个技术进步与市场竞争并行的故事。